網頁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埔社漢人村 作者:吳德功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362


簡評:立場不一,敵我之分,標準何在?

埔社漢人村

作者:吳德功
2014 戰爭與災異/戰爭
本詩為五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拾冊。據清代文獻的記載,埔里地區仍屬於水沙連生番地界,周鍾瑄的《諸羅縣志》卷八〈風俗志〉記載「水沙連雖內附,而各社多在內山。南、北兩港番互相攻殺,北港最強。每歲春秋,彼此戒嚴,無敢單丁徒手以出者。」道光27年(1847)閩浙總都劉韻珂之〈奏勘番地疏〉記載「查水沙連內山係總名,而田頭、水裡、貓蘭、審鹿、埔裡、眉裡六社附於中……。」同治、光緒之際,臺灣道夏獻綸的《全臺輿圖》〈埔裏六社〉說:「六社者何,曰眉社,曰田頭,曰水社,曰審鹿,曰貓蘭,而以埔裏社為著。」至於埔里名稱由來也與「埔里社」有關,鄧傳安《蠡測彙鈔》〈水沙連紀程〉記載:「登而遠眺,四望如一,乃知二十里平曠,中惟埔里一社,餘社俱依山。」在諸清文獻中並無 此漢人村的記錄,但是埔社中存在漢人村未必無此可能。明鄭時期,水沙連地區與鄭軍之間曾有磨擦的記錄,吳德功本詩則猶如田野調查的報告,說明埔社中存在漢人村落,遠朔於明鄭時期隨軍來此落腳。漢人融入當地原住民社會的生活情形,詩中明顯反映原漢交融後安和的情境,彷彿為人間桃源的社會顯現,然歷史的真實性則猶待考證。

【題解】
吳德功(1850-1924)。見〈登定軍寨有感〉。
【作者】
  1. 埔社:埔里社,埔里的古稱,由於從前眉溪邊有先住民聚落「埔裏社」,或單稱為「埔社」,所以得名。
  2. 開臺:此指漢人入臺之時,指明鄭時期。
  3. 隨軍闢疆土:明鄭時期與水沙連或埔社地區有關之事件,林杞與鄭經派勇衛黃安,平復阿狗讓﹝大肚番,今臺中縣大肚鄉﹞之亂;永曆24年(1670),左武衛劉國軒駐半線﹝今彰化﹞率兵討沙轆﹝今沙鹿鎮﹞番亂;次年討伐斗尾岸番之事(斗尾龍岸「番」為泰雅族)。
  4. 比鄰:隔壁。亦可用來形容住得很近。結比鄰,是作為鄰居之意。
  5. 生聚:繁殖人口,蓄積財富。
  6. 出作而入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典出〈擊壤歌〉。太陽出來就起身,太陽下山就休息。表示上古時代人們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亦可借以形容農家純樸安定的作息。
  7. 學稼兼學圃:稼,耕種;圃,種菜。語本《論語‧子路》,應注。據此典,稼是耕種,圃是種菜,就不會誤為「種植花木果蔬的地方」。
  8. 麀鹿欣麌麌:麀音ㄧㄡ,麀鹿,母鹿。《爾雅‧釋獸》:「鹿,牡麚,牝麀。」《詩經‧小雅‧吉日》:「獸之所同,麀鹿麌麌。」毛亨傳:「鹿牝曰麀。」麌麌,音ㄩˇ ㄩˇ鹿群聚集的樣子。《詩經‧小雅‧吉日》:「獸之所同,麀鹿麌麌。」或作「噳噳」。
  9. 稻梁積倉庾:梁,當為「粱」;倉庾:音ㄘㄤ ㄩˇ,庾,露天積穀的場所。倉庾指儲藏穀物的處所。
  10. 椽:音ㄔㄨㄢˊ,架在桁上用以承接木條及屋頂的木材,常用以為房屋的量詞。
  11. 緩急本相通:即緩急相濟,在緊急的時候,互相幫助。
  12. 貧窶:音ㄆㄧㄣˊ ㄐㄩˋ,窶,貧陋。貧寠語本《詩經‧邶風‧北門》:「終窶且貧,莫知我艱。」貧窶,指貧困。
  13. 循規亦蹈矩:遵守禮法,不踰越法度。
  14. 仕進:進身為官。
  15. 商賈:商人。用副詞「不」,則此當為動詞,意謂不作商人,與「弗仕進」對偶。
  16. 收穫迓田祖:「祖」,原作「租」。按:「租」不合韻;田祖為傳說中始耕田者,指神農氏。《詩‧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毛傳:「田祖,先嗇也。」孔穎達疏:「以迎田祖先嗇之神而祭之。」迓,音ㄧㄚˋ,迎接,迎接田祖以慶收成。
  17. 足蹈且手舞:即言手舞足蹈,手、腳舞動跳躍。語本《孟子‧離婁上》:「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形容非常高興喜悅。
  18. 野番:此指山上不受教化的原住民,清時稱為野番。
  19. 催科:催索賦稅。
  20. 防閑:防,堤防,用於制水;閑,圈欄,用於制獸。引申為防備和禁阻。《詩‧齊風‧敝笱》序:「齊人惡魯桓公微弱,不能防閑文姜,使至淫亂,為二國患焉。」
  21. 結習既成風:言相習成風,互相效法,蔚為風氣。
  22. 桃花源:晉朝陶淵明作桃花源記,文中描述武陵漁人遇見一群因避秦亂世,而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原是陶淵明理想中的居住國度。後用以比喻世外樂土或避世隱居的地方。
  23. 問津鮮魚父:津,渡口。問津指詢問渡口的所在;魚父,當作「漁」父,指船夫。
  24. 渾渾與噩噩:即言渾渾噩噩,迷糊不知事理。
  25. 太古:上古時代。《禮記‧郊特牲》「大古冠布」句下鄭玄注:「唐虞以上曰太古也。」《呂氏春秋‧恃君覽‧恃君》:「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
【注釋】
  1. 吳德功〈行埔里社珠嶼路上〉,《全臺詩》第拾冊。
  2. 施鈺〈秀孤巒並記〉,《全臺詩》第伍冊。
  3. 胡傳〈勸民四字諭示〉,《全臺詩》第拾冊。
【延伸閱讀】
(邵玉明)
 
----------------------------
行政院文建會藝文部落格
http://blog.moc.gov.tw/blog/pilika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不曾了解到 無條件的愛
才是至高無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