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慰被驅從軍生還者微韻(櫟社第五期課題‧六月十六日)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358

簡評:恨意到了極點,措辭上也不再有所忌誨

慰被驅從軍生還者微韻(櫟社第五期課題‧六月十六日)

作者:傅錫祺
2014 戰爭與災異/戰爭
軍帖1傳來不可違,沙場處處是危機。草根木屑延殘喘,較勝成灰附友歸2。(其一)
魚沈雁杳3死耶非,恨極倭奴4脅以威。同歷空前兵燹5劫,抵家幸得拜慈闈6。(其二)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鶴亭詩集》。這兩首詩作的主旨,在於安慰由戰場前線歸來的生還者,依原書排序與詩題所示,可知本組詩創作於1946年6月,是櫟社詩會活動的課題詩。
戰結束於1945年,由於臺灣兵隨著日軍散布於東南亞各島,如何進行戰後復員一直是個難題,而僥倖回到臺灣的敗兵,面對劇烈變異的政治環境,生活面臨嚴苛的挑戰,也形成一股不穩定的社會氣氛,詩中作者以能苟延殘喘回來拜見母親,總比化為骨灰來得好的方式加以勸勉,並譴責日軍徵調臺人入伍,讓許多人流落南洋,是死是活都搞不清楚。
這組作品,明顯反映出戰後初期政治位階的變化,往昔高高在上的日本殖民者,如今成為作者口中的「倭奴」,長年累積的憤恨,可謂毫無顧忌的躍於紙面。
【作者】
傅錫祺(1872-1946)。見〈吳通事詩〉。
【注釋】
  1. 軍帖:軍中的文告,此指徵兵令而言。
  2. 成灰附友歸:指戰歿燒成骨灰,由戰友背負送回。
  3. 魚沈雁杳:比喻書信不通,音信斷絕。
  4. 倭奴:對日本人的蔑稱。
  5. 兵燹:因戰亂而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
  6. 慈闈:母親的代稱。
【延伸閱讀】
  1. 傅錫祺〈送倭人返國江韻〉,《鶴亭詩集》。
  2. 林獻堂〈過高座感作〉,《灌園詩集》。
(張明權)
----------------------------
行政院文建會藝文部落格
http://blog.moc.gov.tw/blog/pilika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不曾了解到 無條件的愛
才是至高無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