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POLO 教學助理成長工作坊-打敗風車的唐吉柯德~心靈的力量

POLO

教學助理成長工作坊-打敗風車的唐吉柯德~心靈的力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OchqRJ6UQA



打敗風車的唐吉柯德~心靈的力量 polo
東海大學98學年度上學期第四場TA教學成長工作坊於0105日於基礎科學館求真

一定是怎樣的生活方式他會比較快樂或者富足嗎? 比如說現在工作好像還是很難找, 633還是一樣打到了失業率6 那其他部分是3這樣子。 我有跟很多畢業的學生在談他們也發現說 畢業的薪水只剩下22000 比我17年前畢業的薪水還少, 那最近好像要提出一些方案。所以在這些政府對大家的善意也好、幫助也好, 沒有更大的幫助。 那最近我就跟我媽在談, 我媽就常常跟我講說你是家裡面花最多錢的人, 那現在我們最煩惱的人是你, 因為我一個月只賺不到三萬這樣子。 我就跟她講說,媽,妳要考慮一件事情,在台北生活花費比較高還是嘉義?我住嘉義這樣子, 然後他就說台北。 我就說你覺得普遍來講住在台北的人比較快樂還是嘉義? 他就說好像住在嘉義壓力比較輕一點, 對所以我就說好像表面上的繁華跟進步,人不會過得比較好。 好這個是空間
時間呢? 現在跟50年前100年前來比, 社會進步很多, 物質環境也進步很多, 大家生活好像應該更好對不對? 可是現在的人好像沒有比以前更安心, 反而是擔心生不出小孩或者沒有辦法養, 那可能你父母親的那一輩他們都養了四五個或五六個都有可能, 可是現在可能連1個都不想生。 說時間和空間上呈現來的進步好像並沒有讓人 活得更快樂, 那我就說這裡面一定有問題。 大家同意嗎? 所以心靈的力量是談到你如何面對核轉化目前的困境或狀況, 比如說專案就沒有了, 可能家裡就發生什麼事情, 可能遇上一些失業的狀況, 那到底他對你的意涵是什麼?

你能不能在這樣所謂的困境裡面獲得一種新的洞察跟反轉? 這不是想遇上風車一樣你只有被打敗的份, 這一兩百年來科學進步讓大家享受很多便利或者是驚奇, 甚至在另外一個世界 例如共產世界他們也認為 談到心靈的東西他覺得是人民的鴉片,對不對? 因為他腐蝕了「人民進步跟以科學辯證的方式去獲得最大的生產」是違背的。 所以他不希望人民有宗教或者宗教可能聚集然後威脅到政權, 所以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狀況裡面人民來到了物質或者外面的頂端也好 或者是盡頭, 很多事情好像不是物質的豐盛可以解決的。比如說最近打新流感的疫苗大家都有打嗎? 有沒有沒打的?ok!好! 哪有人打了死掉了, 你會問說 我是那百萬分之幾意外的部分所以我會怎麼樣, 那是單機率裡面的可是機率值對統計數值有意義, 對每一個個人來講其實不太有意義。 那個死了小孩的父母親先不用管他是不是因為新流感的疫苗而引起的, 可是人在面對這種狀況的時候你不會是只是需要物質的豐盛跟補充, 你就會變得快樂, 你可能得要去理解為什麼這件事情發生在我身上? 這件事情他只是一個機率發生在你身上, 曾經有一個人他就談到時候如果你說我的病是因為機率是因為基因是因為什麼什麼什麼… 那你乾脆告訴我我是被詛咒的好了。 其實沒有差別對不對? 代名詞上的差異而已。 如果你的病是因為基因那沒有辦法, 如果你的病是因為機率本來就因為百萬分之一沒有辦法, 本來就會有一兩個那怎樣怎樣就因為怎樣怎樣, 那個東西在公共衛生上、 在公衛裡面、 在預防醫學、在統計上 有他整體政策規劃的效益, 可是對每個個人來講沒有。

 所以你得要去想說我還可以用什麼方式去看待和理解這些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常常很痛苦的時候我們都問一句為什麼是我? 尤其是當要追女生然後就被殺了好人卡, 然後有時候談戀愛被甩了你就問為什麼?他會講千百萬個理由, 你也不相信你還是會持續問。 所以科學發現的他的局限性, 然後人們會開始用一種身心靈的角度,我有沒有用更好的方式、好的方式來理解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到底會發生這種事情真的是一種所謂的意外還是我有沒有可能也參與在裡面? 我有可能參與在裡面,我不是一個單純的所謂的受害者, 我記得很久之前在一篇報導裡面還是一場演講我忘記了, 依據科學家跟達賴喇嘛在對話, 對話的很多內容也很豐富很精彩, 其實達賴喇嘛是一個科學崇拜者,你們知道嗎? 他說如果他的教育跟科學有衝突的話他寧願相信科學。 那他到這個跟這群科學家在談的時候其實他講說 你們不能否認一個很根本的問題就是你們認為意識是發生在物質之後,你們是建立一個在這樣的假設之上, 開始了所有的探究, 開始了所有的建構。


他說沒有錯因為凡事都有一個假設然後你去研發看可不可行? 要去做一個發展的應用, 整個物質世界的建設來講或者進步來講,他一個很基礎的或者是基底的是建設在「 意識是建立在物質之上」 的假設所發展的, 那今天我問一個問題是那如果物質是由意識而來的呢? 如果物質是因著意識而存在的話, 那會不會有不一樣的另外一種發展出來的文明跟理解事務的方式?

POLO談生活與象徵性系統

引自如下

生活與象徵性系統
  心理機制展現在外在的生活現象或狀況其實是多變的。心理一直力求盡可能多的表現或具體化,從賽斯的觀念我們可以了解身體是心理的一面鏡子,但是可見的或身體的狀況並非就是代表什麼特定的心理問題。簡單來說,內心與外境並非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僵化答案。這種角度其實否定了心理求變與多樣性的本質。許多坊間的身心理的書籍或對身心理不夠了解的助人者,往往會武斷地告訴我們,什麼什麼狀況就是代表什麼。譬如說,生氣就是在求助、生病就是在討愛、或是藉由通靈來找答案等等,這實在是便宜行事,也大大地誤解了心理的本質。

  然而如果是這樣,那我們要如何從外在身體或情緒的痕跡去完全透視心理作動的本質意涵為何呢?身體(或是外境)的表現其實只是心理狀態的具體化表現之一,而且同一種現象不代表同樣的心靈或心理狀態。反之,相同的心理狀態或問題也不一定會創造出相同的身體狀況與事件。所以,要了解自己真正的心理狀態,是需要透過自我的探索過程,而不是按圖索驥,以期找到什麼病就是代表心理毛病的簡單答案。但是要如何做才能符合「自我探索」呢?我們需要了解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每一個狀況也都有它自己的脈絡跟理由。並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所以,首先必須先揚棄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的制式答案。而由此也可以知道,多數的人其實從沒真正了解自己,因而呈現在處理自己的身體與情緒方面的表現,有時就會充滿矛盾與衝突。因此,了解自己其實是要透過自己來了解自己的狀況,而不是靠著一個專家來告訴你你怎麼了。尤其當這個專家或是導師以一個相當肯定的口吻告訴你一個明確而直接的答案時。所以,賽斯曾說小心那些有問必答的人。因此,心理諮商是透過進入個案的脈絡與定特的後設思想來協助個案,而不單單只是以自己的經驗法則硬要將對方納入自己的認知框架。雖然一般人確實習慣依賴外部的資訊做為支撐自己所謂的已知領域,進而避免讓自己涉入未知的恐懼。所以多數人還是較喜歡接受明確的「答案」,而不喜歡探詢問題的本質,進而思索、尋找連自己都不很確定的所謂「答案」。這也是一般人鮮少找尋諮詢的原。因為,我們總希望快速解決問題,而如果有一個「老師」或是「靈媒」、「算命」可以很快地告訴我們答案,我們的焦慮便會頓時減輕很多,而老師或是代言人也會很高興自己的權威再一次的被肯定。但是這不是自我探索的真相。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共同限制性信念下的產物,並無法真正地改變個人的狀況或實相。

  更進一步從身心靈的觀點而言,物質世界或是自己的身體狀況其實是一種偽裝的系統,而實相只是象徵性地作為心理狀態的表達。因此,我們應該對自己做更多的觀察,或者說覺察自己的象徵性系統。心理不斷地尋求盡可能多的表現方式或具體化。它亟欲做各種創造與盡可能多的體驗,這是它的本質。所以,我們想了解自己的狀況就必須去知道自己的心理所習慣運用的象徵系統為何。就像解夢一樣,你需要用你自己特殊的象徵銀行與資料庫而不是一般通用的。所以,非自我探索取向的老師們提供的答案或是支持我們身心理成長的手法,它只是盡可能的符合這個象徵系統的詮釋,但不見得適用於每一個人!就算符合,也難以有個別化的深入。因此,想要了解這些切身象徵所代表的心理上意義,我們必須要「往內覺察」。這了解個象徵對自身而言是代表什麼意思,再從這些象徵中覺察到的意思,進一步去思索自己為何會這種感覺或感受,因而能更深入地去了解到此象徵對自己的意義,或是其背後的限制性信念。

  但是在自我覺察的過程中,我們要如何知道自己對這些象徵所詮釋或探索的意涵是「正確」的呢?或就是所謂的「正確答案」呢?這一開始可能是有些困難,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對自己的行為、思想與信念變化的觀察,你會漸漸發現自己是有一些特殊模式或習慣的創造。譬如說,你可能在觀察中發現每當你內心自我批判時,便會遭受到人際攻擊或胸悶;或是也有可能有意外之財的喜悅時,因著沒有安全感也會有遭受到人際攻擊或胸悶。當然,這些例子不需要被當成教條。所以,你也可以理解相同可見的狀況並不一定會代表相同的心靈或心理狀態。而另一個較簡便的方式是自由聯想、隨性地猜測這個象徵性的狀況代表的意義。它通常也可以給你不錯的自我探索的起頭或是一個驚訝的發現。當然,在這些自我探索的過程中若有困難也可以到諮商中心找心理師或輔導老師協助自我覺察

POLO談我們不在一起,好嗎?

原始簡報檔
BY 羅崇誠老師
http://my.stust.edu.tw/sysdata/22/7622/doc/a36c2db1b57719d7/attach/96558.ppt

摘要
*我們已經成熟到能面對每個當下,而不需要設立一個「規則」來綁住自己。
*防範於未然VS.吸引力法則
每一個戀情都是新的,無需預設立場



*我們會先遇到既有的自己,然後再開創新的自己。
*分手理由是不存在的。
*愛情是一個體驗的而非擁有的過程。
*有效的行動是跟信念走的,或許想分手的人是你,只是你還未覺察。


*畫面很難看、心靈很雀躍!

*痛苦是靈魂讓自我體驗喜悅的方式。
*情愛牽扯是為了學習與挑戰而設局。
*成熟就是撤回投射、接納現狀,築夢踏實。
*愛與不愛,愛都在。

*注意分手暴力與性騷擾議題。
*與情緒共處,不急著變好。
*理解分手的原始,瞭解信念創造實相。
*重新詮釋分手事件,開創新的生活。

polo談如何克服阻礙


    
   凡是我們認為是真實的就可以享受或構成阻礙。如果妳認為妳真的有錢,你就可以享受它!但妳如果認為妳真的沒有錢,它就變成阻礙。意思是說如果妳認定那個事情是真實的,妳就會把它當成真實的來處理。因為妳很認真的處理它。可是如果妳知道它是不存在的,就像玩繞圈圈的遊戲或是角色扮演的劇情裡,我們知道那是假裝的,雖然裝的很像。很清楚地,你只要靜下來想,你教會知道這些都並不存在。但是我們好像把它認為是存在。我們要活得像存在一樣,我們覺得存在的時侯,它就變得真實了。它並不存在,但是入戲時感受卻是真實的。
    
   
因此,在面臨困境時如果妳知道它是功能性的,那它的阻礙對妳來說就會是透明性的、可穿透的。妳就是可以看穿,就是可以穿越,就沒有阻礙。一般而言,我們覺得是真實的情況,往往不似我們認為的那麼真實。大部分只是我們的意念建構而成的!只是我們的感官也感知這樣(通常是想法),而認為這就是真實的。可是當我們不固著功能,這些情況就不是會真實的,它也就成不了阻礙。
    
   就一般來說,我們如果覺得某一件事是怎樣有阻礙,所以我便不能完成我的目標。其實真正的作法並不是把障礙物移掉。因為妳把障礙物移掉其實是把它當真實的存在在處理。如果有什麼東西是真實的,它就成阻礙了,或者妳也可以利用它。阻礙跟利用其實是同一件事情!這裡主要是在強調那種「當真」的觀念。我們在網路上看見網友們的筆戰時,我們最常聽到一句話就是:『誰認真,誰就輸了!』。 
    
   就主觀認為是我們遭遇到負面情況來說也是一樣。那裡有真實,那裡就有阻礙。在較小的小孩子的觀察我們會發現,小朋友跟本不會看到阻礙,他只看到目標。而這就像是一些身心靈學派會提到的:結果先確定,方法自然來。目標先看到,你跟本不用去想方法,因為方法是對應在處理這件事上,也就是說你的心裡確定了一個方向、一個結果,心裡已經穩定了,就是要那個方向,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台語有一句話很好叫做「便看」。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不需要一直擔心過程中的重重阻礙。小朋友要到前面拿他的玩具,他中間沒有什麼阻礙,他就衝過去,要不然就把它撞倒或撥開。他跟本不會想到有什麼阻礙。他就是想要就對了。所以,結果先確定也是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結果先確定的概念會幫妳去否定了妳限制性信念中所產生的真實(阻礙)。而那些真實都是妳的信念所形成的,所以在妳跟妳的目標之間的真實是由妳的信念創造實相所產生的。當妳的信念改變了,妳相信那不是真實的。而是我創造出來的投射,創造出來的幻相,妳就不是去找方法把這些阻礙排除,而是改變信念!
    
   至於信念的改變,則需要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新時代賽斯觀念中提出信念的改變有三個步驟:首先,你要針對那個你想要改變的信念,生出一種與該信念所引起的情緒相反的情緒,此外,你要把自己的想像力轉到與受該信念所控制的想像力相反的方向上。同時,你有意地向自己擔保,那個不令人滿意的信念只是對於現實的一個概念,而非現實本身的一面。 
   
   因為一個人的概念其實是受了情緒與想像的左右,以及被加強或被否定。因此就像前面提到的,我們可以向小朋友學習。以一種遊戲的態度有意的「玩」自己的意識心,就像孩子玩遊戲一樣,在其中我們有一陣子完全忽略所謂的現實的阻礙,而「假裝」你真心想要的才是真的。賽斯曾舉過幾個經典例子,可以讓我們知道如何真實地操作這樣的論述。他說如果你覺得你很窮,你便可以刻意地假裝在財務上你已經擁有所有你需要的一切事物。並且去想像一下你要怎樣用你的這些錢。而如果你有病痛,便好玩地想像自己無病一身輕,並想像你正在做你想做的事。如果你不善社交技巧,那就想像你自己能輕易地那樣做。如果你認為日子灰暗且無意義,那麼就去想像自己過得既充實又愉快。但是他也提醒我們,就如那些不令人滿意的信念要花上一段時間才會具體顯現在你生活中,所以你可能要等一會兒才看得見實際的結果。(諮商輔導中心 羅崇誠)


http://admin2.yuntech.edu.tw/~aae/aae/epaper/328/F1-02.html?id=328&sec=6&page=2

11年前 polo老師的講座 不過似乎無法按線上收看 有點可惜

人不輕狂枉少年-跟隨你的衝動

講  者:羅崇誠
講座日期:2007 年 05 月 15 日(星期二) 15:10 至 16:30
講座類別: 》
軟能力別:創新 
光碟借閱:線上收看
演講地點:啟垣廳

內容簡介

個人學經歷程:一個返俗和尚的心靈政治之旅
弱勢邊陲與異國文化的洗禮。
跟隨衝動的可行性與價值。
生命意義之追尋:我找到了!

講者簡介

1990出家 / 返俗
1991-1995搞學運團體(黑森林工作室)兼念中興應用數學系
1996-1998 望春風地下電台新聞主播/建國黨黨工
1999-2001 遊歷英倫三年順便念社會心理學碩士
2001-2007 研究賽斯資料擔任賽斯學派心靈輔導師
雲科、東海、勤益輔導老師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polo問賽道藏經閣 神奇之道 系列 (摘要完畢) 共21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7uUirbq4mQ
神奇之道 前言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07/by-polo.html
前言摘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udooV0O5k
神奇之道1-1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1/1-1.html
摘要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zHNFOn4d7g
神奇之道1-2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2/1-2.html
摘要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5L2c_SEdgk
神奇之道1-3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1/1-3.html
摘要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4UiNX5CP4
神奇之道2-1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1/2-1.html
摘要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cEVgquQkM
神奇之道2-2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1/2-2.html
摘要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8Pkz71By1A
神奇之道3-1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1/blog-post_54.html
摘要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Rle_w8qgHI
神奇之道3-2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2/3-2.html
摘要3-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1dHtg3S2Y
神奇之道4-1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1/4-1.html
摘要4-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MYbbDU-YZQ
神奇之道4-2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1/4-2polo.html
摘要4-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v-IaZZjEY
 神奇之道4-3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2/4-3.html
摘要4-3 (本集只有四十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6AbQyFU6c
神奇之道5-3(上)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1/blog-post_4.html
摘要5-3(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j9GYXVe6I
神奇之道 5-3(下)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2/5-3.html
摘要5-3(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2qE-uMj_1w
神奇之道6-1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1/6-1.html
摘要6-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agV_hqb1aw
神奇之道6-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LQId0IhlE
神奇之道6-3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1/6-26-3.html
摘要6-2與6-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n0UOGJrtMo
神奇之道7-1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1/7-1.html
摘要7-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4iLPngyb9g
神奇之道7-2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1/7-2.html
摘要7-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gmJUdPvmw
神奇之道 10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2/10.html
摘要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G8Z2pWzz8
神奇之道11-1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1/11-1.html
摘要1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OCV13HhqA
神奇之道11-2
https://pilikang.blogspot.com/2018/12/11-2.html
摘要11-2

獻給妳

真誠的面對自已的慾望,來了,流動了,後來發現妳想要的不僅止於此,那這中間的過程就值回票價了。這就是俗話說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或我認為有點像賽斯講的「價值完成」。不知怎地,可能是我的預設立場,我總覺得女生更偏好「深海暖流」般的沉穩與固定,深遠流長,浪來浪去,你知道它會走,但也會再來。但卻非狂風暴雨式的點到為止,或各取所需,一夜完結。某種程度,這也許也是我的偏見,我偏向認為女性扮演容納的一端,也有著渴望被穩穩的接住的所需。不是只有男性。那麼,妳勇敢與真實地跟隨,妳也嘗試過,妳更加確立了自已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的話,那些路就不會白走。雖然,難免的,多少的,還是會帶著「我浪費或不應該…」的人工罪惡感與社會價值觀「是我要決定的,那我會失落是我應該要承受的」諸如此類的自我批判。妳擔心不被珍惜、妳擔心展現自已的魅力會引來令人不安的個體或事件、妳擔心(有時侯)某些道德觀說或價值論斷框架。這些切入點恰巧可以佐證出妳「更想要」的方面,透過妳不要的,妳高度集中與確認出「妳真正想要」的,可能是高品質的陪伴,可能是單一穩定的身心靈合諧關係,可能是不止一夜,更深入、更貼近、更打開心胸的交出彼此。而那樣的契合,在追求速食的管道或族群中尋找,似乎帶來較多的失望例子。若往心靈團體下訂單,又懷疑真有如此完美性靈契合的靈伴嗎?

也許真正的邀約是先從向自我約會開始,聖杯滿溢後,不再需要一個即食性的速溶慰藉,也不會有被掏空般的失落感。相反的,像《一的法則》吉姆與卡拉老師夫妻倆在通靈前的神聖性愛(她們將祈禱帶入其中),反而帶來更佳的通訊品質;魯柏與約瑟也在賽斯課前做愛,帶來更多、更順利的資料。有趣的是在小宇宙翻譯的私人課中,還發現一些不舉的建議,賽斯解釋是羅嫉妒珍的才能的樣子。在男性被內建化般要求「進擊性」的、強硬持久的性脈絡期許中,往往過於在意「度量化」的滿足與否與「到達」的臨界點計算,忘卻過程的重要,真正的性經驗是在「歷程」中的如實、坦然、尊重、真誠、陪伴、面對、傾聽與共鳴,雙人舞的優美,恐怕不是用踩地雷式的玩法去碰碰運氣。遇見一個人,看見一個人,赤裸相誠,聽見其它自我,展露真實自我,會有很多陰影與未整合的痛楚浮上檯面,海底輪會見真章。泡麵式的沖泡,免洗筷般的不被敬重,比較少機會上達心輪,這沒有對錯,也不用急著批鬥自已。只是離自已真心熱切的興奪與火山底被尊重的生命熱情稍嫌偏離軌道,比較可惜一點罷了。但不意味著妳曾有走錯路或浪費任何人事時地物,所有的經驗,它都會奉獻給太一無限造物主。

喜歡怎樣被對待、被傾聽、被陪伴、就先將心比心,貼切地先對自已DIY開始,然後妳會更加確認妳要的海鳴般共振喜悅是什麼?好人會遇見好人,如果沒遇見,那也是在遇見的路上,倘若遇見不那麼好的人,那也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加確立接下來的好。好事一直在發生,不是只有在未來;先允許自已成為座上佳賓,以妳最渴望與被溫暖呵護的姿態同等先給予自已,然後撥雲見月,花好月圓。陰性能量是敏感的,女生的身體對於不那麼和諧的載體都會伴隨或多或少的餘波作用,妳會花一段暈眩的時間來平復也不足為奇。禮敬自已的聖殿,不為做過的事花時間懊悔、無限自責;給出真心,只有調頻共通的人才會來到這宮朝拜。否則你們彼此會視而不見或不在同一條道路上。當妳遇見讓自已不那麼舒服或後座力(副作用)太過偏衡的人事物,先不急著自批那裡信念有錯或自身頻率不佳,先回來肯定自已的一切,接納與感激,欣賞與陪伴這樣的自已。愛自已的慾望,愛自已的脆弱,愛自已的敢恨,愛自已的不安,愛自已的失落,都愛,就連不愛也愛。把這欣賞深深的帶入妳的至聖所,孕育生命之處,靈魂深處。然後,妳發出聖禮般的邀約,會有真正看見妳聖容與激賞妳聖體的人,來敲妳的門,攜妳的手,享用雙方至福的聖餐,宛如在天國的至喜,是人間苦苦模疑的高潮難以匹敵千萬分之一的。因為綠色脈輪的開通,妳們心、身、靈三位一體,妳不再飢渴,不再追尋,不再有被遺棄的失望感。

妳知道嗎?當初珍還沒離婚,是約瑟主動上前跟她當時的先生說讓珍跟他走吧?爾後,珍與約瑟,琴瑟合鳴,共譜賽斯資料的佳話。怎麼可以?怎麼不可以?誰對誰錯?或者一切都真的是最佳的安排?只是我們沒看見,或者暫時看不出來罷了。那目前的妳,不也如此嗎?階段性的迷惘與自我懷疑,神聖與低下的擺盪,那都是上菜前的擦拭與過渡性混亂,眼前這桌實相的好菜,正要上場。耐心的火侯,溫情陪伴的等待,真誠珍視的準備,美好的一餐,正在出爐。因為妳先餵飽了自已,妳會吸引另一個飽滿的靈魂,相視而笑。

神奇之 道11-2


神奇之 11-2

想結果還要再想怎麼達成他,對嗎?依世俗是對啦! 那是世俗之道不是神奇之道,世俗之道本來就不容易。 世俗之道是說努力的人可能才會得到, 不是神奇之道的困難,是世俗之道的困難。 或者說對神奇之道不了解也好或者說 不夠相信所以多少要用一點世俗之道,因為你剛剛的第二步是說「總不能想就好?」那神奇之道是「想就好」。

「沒有行動就不會發生」這句話對一半, 在物質實相一定是透過行動才會發生。
至於要怎麼樣行動是像我們昨天講的是自我要去發動嗎, 很有意志力的去發動一個動作嗎? 還是說隨順? 還是說跟隨衝動? 我說你今天想喝一杯咖啡一定是有那個動作有人把咖啡拿來了,或者是你去買或者是別人買給你或者是怎麼了, 他一定是一個動作沒有錯,問題是那個動作是怎麼發生的? 是不是一定要透過我們很努力啊?比如說有意志力啊?要設計啊? 想辦法騙人家一定要買咖啡來? 是不是一定要這樣子他才會出現那個結果?不一定。可是我們習慣的是就是你剛剛講的一定要有行動,「可是要有行動」這句話如果去細究,後面對啦!那前面要怎麼做?你也固定了對不對?好像得要我去做? 我去安排, 天不會安排。所以在這裡是你落入了世俗之道,它不是神奇之道的困難。

他說如果你不想工作可是又要有錢這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比如說說他們可能做了威力之點的練習,他們也辭了職,不過他們卻也忽略了想找工作的衝動。 所以賽斯說你不想工作又想有錢, 你不想運動又想健康,那當然沒有問題。 那之後你想要的這個所謂結果先確定有錢或者健康, 你已經確定了, 神奇之道的前半段是這樣子想就好,接下來了? 接下來的行動準則叫做跟隨衝動。那一般世俗之道的行動準則是「目標確立,努力達成」。可是賽斯神奇之道不是,「神奇之道」不用努力達成。★而是去注意你有的衝動。你可能有衝動想要找工作會有衝動想要聯絡誰,有衝動想要幹嘛,那你還是要跟隨你的衝動,而不是一直堅持不工作、不運動。 重點是你自己有衝動就可以去表達。

我們總希望做點什麼來平衡也好平衡愧疚感 可是你真的要平衡的是事件的本身
是因為認知失調所以你想要通過行動來平衡它,可是這跟你的期望跟願望可能剛好是相反的, 比如說你可能最希望的是說不用那麼努力去找工作,你就可以有錢跟健康。 可是你一方面又覺得應該不能這樣子, 至少要假一下,賽斯說可以假一下, 做象徵性的行動,不要太認真。

你幾乎不可沒有行動, 你的想像之下你幾乎不可能沒有行動, 所以你幾乎是讓自己更想像跟行動之間交互作用之下 去讓事情變得更容易成功,放在賽斯的脈絡就叫象徵性行動。 因為太過努力除非你很enjoy那個努力,那個努力的過程是你想要的, 那就沒有什麼問題。 那如果不是,你就大概做一下就好了。 照顧的太多,它就成為背景,效果上。可是如果你久久給一次,他就會覺得很好。 從世俗的角度來講好像也是這樣,因為你在旁邊久了,它就成為一個知覺上的背景,你不太會有個聚光燈。

所有有錢的具體行動如果沒有涉及信念的改變最後都沒有用, 所以如果你努力賺錢你不改變信念也沒有用, 你會不會賺到錢?會! 可是你的信念在這一種連鎖反應裡面, 你後來也變得沒有錢。

簡單講,他以為有一個狀態叫「信或不信」,然後他要去試。如果中了就叫做「我幸運」這樣,如果不中,就叫做「我沒有那麼幸運」,可是吊詭的是實相的結果就代表你的信念,不是代表你這個人是不是一個幸運的人2513

先改變你對你自己的認知,對!可能長久以來我都認為自己很不行, 或者覺得自己很窮或者覺得自己很不健康, 你不用管那個長久以來都是過去信念的結果, 你現在就開始假裝我是幸運的, 我是幸運得我會怎麼做? 我不會事先安排如,比如說停車在台北, 今天你開車出門然後你就說你要去哪一家餐廳吃? 然後你可能會說那家餐廳要吃的話就要到哪邊去停車對不對?那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世俗之道。 從經驗裡面去判斷哪邊車子多哪邊車子少, 哪邊可能有停車位,可是如果你相信你是幸運的呢? 結果要去的時候滿滿都是車,然後想說算了,結果一回頭那個人剛好要走了,那你剛好插進去這樣子。 如果你是相信你是幸運的你就不會事先安排很多事情, 那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而已。

那你是有錢的你是健康的其實也是一樣,你不會用你的意志力去做所為更多的規劃, 所以賽斯的觀念是從你的起始點就像我們上次的工作坊也是在講這個, 所以有時候他的困難並不是在說神奇之道,理解上不是那麼正確,或者我們習慣落入了世俗之道,可能要改變那個信念「真的可以不必努力做嗎?」, 不必努力就不代表不會有行動,你可能會有想要聯絡人的衝動、想要看一些什麼,想要幹嘛的, 這些可能會引發所謂的連鎖效應, 那這個就叫做自有安排。但你會覺得得來不費功夫的狀態是令人有點不安的。

「是哪裡不對我才會這樣?」(這就是從反思變成反省), 你接受了回損校譽、接受我沒有把班級帶好, 你接受這個你才進入反省, 那這個可以被質疑嗎? 對那個結果你有沒有覺得怎麼樣, 是大家一直在講,一直在拍拍,有怎麼樣哦!有怎麼樣哦!「其實我不覺得怎麼樣。」(其他學員說後來妳接受了他們的說法), 「所以我才覺得痛苦」, 眾口鑠金三人成虎就是大家如果都這樣講那可能是我有問題, 這就是我剛剛跳到當初當初就是你先覺得他們有問題, 所以那個有問題如果先不講對錯的話有一個怎樣的結果, 他們會覺得是你的問題 就只是這樣子而已, 但是你就接受那個。 這就談到基本的概念了「我都跟人家不一樣」,或者說「 人家都這樣子講了」, 自信也好、價值感也好, 我開始對我的東西產生懷疑。 因為其實在沒有人講之前你也知道這件事情, 如果你有你就會覺得這件事情很不得了, 可是沒用。 是那個刺激點在於大家都講什麼的時候, 我好像應該要接受哪一種講法, 簡單講我在意別人對我的認同與否, 這就是我們講自信和自我價值。

★我可以接受你怎麼看,但我不認同而已。你需要認同,怕被講。 但是你可以開始去分別人要怎麼講, 我講的很簡單嘴巴長在他們臉上, 只要不罵人他怎麼評論是不犯法的事情, 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的評論對我們都是好的, 甚至當我們肚子裡面的蛔蟲 我知道我們為什麼這樣子做。

★一直遇見就是靈魂對你很慈悲, 可能就是去看一下說到底在意的是什麼東西? 你可以不喜歡但是問題是為什麼你在意成那個樣子在遇到不舒服? 因為那個不舒服就變成是我的事情。比較粗略的我們會講說是不是自己白目過然後被懲罰過?所以在那種情境看到別人會有一種不好的感覺? 所以現在我就迴必這樣子的人 或是討厭這樣子的人,所以就是看到就會有情緒。我們就算沒有情緒我們也會看到這一種人,問題就是我們沒有背後的那種情節,它就不會產生一種排斥的焦慮感,就可能會是接納的。不一定是悅納,但就是接納。他就是這樣,喜歡講大話,喜歡白目。可是我們不會一直掛心,像我會一直掛心就是它可能會引發我的什麼?焦慮感或是恐懼。如果你白目會怎樣?如果你是她? 重點不是那個行為的本身、 重點不是那個發生的事情,是那個態度。 就是那個行為本身被對待和自己後來遇到的態度,不管是被對待的或自已的反應,它其實是應該不是好的感受。如果在這樣的歷程裡面是一直被罵的或怎樣,「所以我看到白目的人會是不舒服的」女學員說。

所謂的過動也好、白目也好、妥瑞氏症也好,那個行為本身不會產生問題啦!問題是這個行為產生我得到的回饋跟對待是什麼?是那種產生一種情緒上的震盪或者是刺激,你接受了那時侯比如說這樣子所謂的行為被排擠也好、被回饋也不好的,那我接受了這樣子的制約反應。「應該是,所以不舒服的感覺才會一直出來,對不對?」女學員問。

你接受白目你就接受他白目了, 那你就知覺這個狀態你就不會有不爽、不安跟恐懼或者焦慮。★★你有一個應該,你就有一個控制, 你有一個控制你就一個對失控的想像。

「會質疑這樣跟別人不一樣很痛苦。」女學員說。
你看到的每個實相他的象徵意義都是「我該做的而沒有做」, 我該教學生而沒有教、我該煮飯給小孩子吃而沒有煮、我該洗被單而沒有洗、我該遛狗而沒有遛, 我該是最閒而去做很多事情的卻沒有做。 他這些事情都是偽裝的,遛狗、煮菜、洗床單或什麼,是什麼東西的偽裝?一種控制的偽裝?一種「應該」的偽裝,因為他看出去什麼都是「應該」,那些「應該」像萬箭穿心, 就像我們前幾次在講的我們如果可以意識擴展,我們就知道他其實很忙。 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可是整個內心世界其實已經忙到要死。

你戴上「應該」的眼鏡, 所以你看到的事情都不是他的原來的樣子,都是「應該」,甚至返照一下自已現在怎會坐在這裡? 我不是應該去曬個棉被、煮個飯?怎麼會坐在這裡?要不是這裡還有一點身心靈的效果。你應該要把那個「應該」的眼鏡或「控制」的眼鏡換掉,讓它回歸它本來的狀態。「事情怎麼樣」跟「事情嚴不嚴重」這是二回事,人白不白目是一個狀況,我對「白不白目」有怎樣的反應是另外一回事, 你看到棉被就是要曬,看到碗不是吃飯就是說要洗, 這不就是一個好媽媽應該要做的事情?

你說你想要輕鬆那個不是你的核心信念那個是你的衷心期待,那是你的「想望」跟你的「要」。「我想要輕鬆」, 那我為什麼會生起一個我想要輕鬆? 如果你每天都很輕鬆你不會升起一個這樣的..., 所以事實上是我相信我是很辛苦的、很累的, 而且我已經累好幾十年了。 這才是你對你自己看待方式, 為什麼需要這麼辛苦這麼累? 因為做人就很累。 那為什麼做人就很累因為人不管做為老婆和老公或母親或女兒,他應該就怎樣嘛! 簡單講你會有一個概念就是怎樣的人怎樣的狀態上的角色就應該怎麼樣 而且那個應該怎麼樣還不是威脅感的來源, 如果不怎麼樣我媽媽會把我殺了, 那個殺的意思是像昨天在談的「自我的否決」。 他會產生自我的滅絕感。 你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你媽媽在逼著你做和鼓勵你這樣子做的,因為你不做這件事情,你媽媽就不會愛你。 他不喜歡你、他不愛你、他遺棄你,你就會死掉。 小時候的經驗沒有錯是我對那個事件的感受很清楚的記得,它變成很直接的認識和理解,如果我沒有這樣子做我會死, 如果我沒有做會死, 他很自動的被連結起來。 所以只記住那種感覺我就會迴避那種感覺, 我要怎麼迴避那種感覺?就是拼命做。 應該做的就做不要質疑就趕快做, 我一直坐我就可以免除掉那一種被毀滅的焦慮, 所以昨天就一小段提到這個給你鼓勵你還不一定會往前, 要給你死你就非得往前不可。

而且你還知道怎樣才不會死就是努力做就不會死, 把應該的都做好就不會被念、不會被罵。 因為說實在的就像你講的現在已經長大怎麼會怕被唸呢? 所以他的東西其實已經深入到自己的潛意識層面, 或者簡單講成為你的信念, 反正這個東西就是不用想事情就是應該的就是一定要做, 你不用有第二種想法, 因為第二種想法是會威脅到去做的。 沒有做就會被唸, 被唸就會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 那個東西不是你想要再一次經歷到的, 或許那個經驗從來沒有發生或者發生過了, 可是對你來講 那種恐懼…

沒有做好本份的女人會怎麼樣? 失職會怎麼樣?會被笑? 被人家笑會怎麼樣?見笑到死? 所以某個程度那個「見笑死」是真的,某個程度是真的。 只是他講的不是肉體的死而是自我的死,他會崩潰的。當然某個程度我們會去猜測你媽有類似那樣的經驗, 對來講你也一樣你就是目睹兒,目睹兒的意思就是 家暴裡面有小孩子被打的, 被打的也會很慘, 被打的還比較好一點, 看見的會很慘、更慘, 因為他不知道哪時候會被打。 他會增加它的恐懼感當然兩種都不好, 所以你也接收了這樣子的概念。 不可以被人家講、 要留一些給人家探聽,要不然見笑到死去。。

死要面子,死好, 很多人都寧願自刎烏江你懂嗎? 男同學問要怎麼減少這種自我滅絕感?POLO 一種很簡單的就是你是安全的, 你不可能真的會怎麼樣, 這個是理性的部分。 這就是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你要從所謂創造自我存在價值理念回到先肯定存在本身, 因為你會以為像他一樣把事情做好才有存在的價值, 否則會被毀滅對不對? 可是你要開始說其實不用,簡單講你要相信賽斯講的你存在就是有價值, 你不會因為你沒有所謂的社會價值自我價值, 你就會被毀滅,那是一個認知上的誤解。

★漸進式地去自我催眠「我真的可以」這是一個, 那另外一個是去找出為什麼「我的存在本身就是合理的、就是有價值的」? 那個價值你可能要擴充到那個價值的定律, 我今天罵人了、我今天沒有做事、我今天被怎麼樣,它對別人都是一種刺激,我就是具備一個演員的角色,我不一定要演的很好才有價值, 我不一定是要男主角才有價值, 我今天就算是路人我也都演了, 所以要扣到那個價值的認知。不是那一種行動?「存在」就是一種行動,甚至賽斯講「存在就是你最大的行動」,而你存在用自已的身體或自已產生的任何一種努力、工作或創造,都是在這個之上。都是六十分之上多出來的, 你確定你的自我價值之後你的自我滅絕感就不會那麼重, 你不會怕沒有工作就會怎麼樣,你不會怕沒有照別人的意思做就會怎麼樣, 對這個擔心就會比較減少

那自我就不會再一直依賴這一些,他就會看到說就算沒有,我也可以過得不錯。 因為自我的滅絕感也不是真的自我會滅絕, 是因為那個滅絕感所以我很努力去做事情, 我作所為很有自我價值的事情、 我做媽媽交代我要做的、我做應該做的, 可是真的你不做,「自我」也不會滅絕啦!它是逼著你去有那個危機,你才會做啦! 可是他會不會真的幫你弄到死?不會! 可是我們就是因為怕他會把我弄到死,所以我們就會很努力,我怕我媽媽會不愛我, 我怕媽媽不認同我, 我怕我同事不認同我, 我怕怎麼樣那我就努力做。她一定會講你如果怕人家講,那你就做得好啊! 你如果怕被念、怕被講,那你就做好,人家就不會講了。 可是反過來是,我就算沒有做,大家也念不死我,所以講到面子, 樹若無皮、必死無疑;人若不要臉,天下無敵。

因為從身心靈的角度而言,人不要臉,天下無敵那代表自我根本不會真的死掉。而且是我本來就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 自我是一個變化的人格, 跟外在跟內再調整一直在變, 如果愛面子就會死得很慘。 就像我常常在講其實儒家是為帝王服務的, 他不是為個人服務的。 個人去把這一套當作自我規範的基礎, 除非你都沒有衝突 你才會過得很好, 不然你會覺得越來越沒有個人性。 當然有另外一派的就是說這個就是中國式的民主。 可是越來越多的個人行其實在升起, 那是不是這一種一套比較概略性的儒家的整體的論述不適合個人? 其實不太適合。它甚至是在壓迫個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OCV13HhqA

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神奇之道 10


神奇之道 10
摘要by胡愛晏(康康) 107/12/08

△並沒有這麼孤單自己是被丟在哪裡, 如果你要找到他們也是可以找到的, 但是現在就是他們走他們的陽關道,你要走你的獨木橋, 還是你要追上陽關道也可以。

△同樣的情境你到不是回到原來的而是回憶, 在這裡分手的對不對? 你可能不會因為這件事情都在怎麼樣, 可是你到那邊你就會想起, 他或許沒有那麼大的影響。 我只是說我在我的現在, 我沒有被強迫一定要怎麼樣的時候, 我可以去想說其實我可以得到狀況是不一定要回去的,「人際跟變化嘛!」 所以他不一定是回到公司, 當然要追上去原來的也可以可是你也可以不追上去原來的。 你要的是「變化」跟「人際」而已嘛!還是一定要「老」人際?不一定的話那幹嘛要回去?我如果是懷念老朋友,見面吃飯就吃不完了。

△其實只是你沒有想到或沒有那麼敢,那變成你的選擇好像只有回到舊公司。 好像回公司就很快, 我從無聊又變得有工作了, 那甚至剛剛還講說不管好或不好反正有人就好, 可能沒有那麼慘,可是這一點也是為什麼大家常常要來投胎搞這件事情的原因。

費力氣是一個信念, 所以那一種東西就變成一種委屈。 我有一個想改變的那沒有錯其實你就是去改變, 可是你後來選擇了一個不是你那麼比如說100% 要的東西。 那為什麼不要100%因為你覺得比較方便或者我有現實的考量, 我就稍微妥協或許還沒有那麼委屈。 可是往往就是說像我有一個個案他要離職可是他後來沒有離職就是調到另外一個單位, 可是他調到另外一個單位又有問題了。 其實你當初要改變對不對那個改變是對的, 你也要改變可是後來因為很多現實, 你妥協了,你做了一種妥協式的改變。 結果是沒有用的。 所以他在跟我談離子事情我說沒有,其實早在三個月前就離職了, 這個你有職位其實只是幻象。 因為那時候為什麼要離職? 你哪時候離職就是為了要改變。 或許某一種你要的東西你或許還不知道, 可是你到現在其實你並沒有要到, 你以為你有換了一個工作或換了一個職位可是其實是 並沒有。

所以你現在根本沒有要不要離職的問題, 可是實際上你已經離職了,你只是繼續去找三個月前你離職要的那個東西。 為什麼講這個東西? 就是你要的, 你要的不需要妥協。★ 英文的拖鞋就代表你認為這是一種不得不的事實, 但是如果你覺得不是妥協那就OK 可是如果你覺得是妥協那就代表你接受一個硬邦邦的真實, 那就變成信念, 可是沒有什麼硬邦邦的真實。 可是你認為這樣子與熊掌不可兼得的。

你的實相跟你理性的行動本身沒有關係而是跟你的信念有關, 實相是跟信念反應的, 比如說今天是你三年沒有工作, 你房子被迫要賣掉, 賺了五百萬那到底是? 可是一般人習慣是 那不一樣那個是意外, 可是那個意外不論你好幾年不用工作。 像昨天再跟我太太講說很多人想創業一直失敗一直失敗一直失敗的, 那他創業師姐這一直失敗是怎麼過的? 或許有的是藉錢可是或許有的是說他也不必活得那麼好, 就算他最後一次創業成功真正創業成功賺大錢的人花不了那種錢, 你懂我意思嗎?他們可能賺了好幾千萬好幾億,對不對? 但不要太誇張的像史都華,暮光之城那個一樣,三十億美元,五年內花光。如果正常生活來講, 就算你創業成功你好像花不了那麼多, 我的意思說那些好像都是多餘的 那反過來是講說★其實活下來的需求並沒有需要那麼多資源, 那再進一步是我們都以為需要。

所以我們願意苦盡甘來你懂嗎? 我是說那個甘來太甘了,你也花不完, 我的意思是說其實不用苦, 我們都一直被說服說要工作8小時9小時 然後才可以怎麼樣可是其實你不用工作那麼多年可以活得夠。你沒有學著說就是攤了就是對全家人有福報,比如說家人就站起來這樣子, 可是那個就是信念的結果導致你要保險。你越進去就是越真實,入戲也好,社會結構也好。 像很多人其實是活在社會邊陲的他就花不了那麼多錢。

我為什麼要ok ok的?我不能覺得比較好的嗎? 那也沒有不行但是相反翻過來就是說我到底有沒有值得更好的狀態? 這種東西到底是預防?還是怎樣?還是你真的很想做那一件事情?還是你不用擔心,你就是去,你可能會發現你可以做的事情。 所以你根本不用去跟他簽約在這種脈絡裡面,因為那種簽約是一種妥協。 就不用就去談戀愛就好了。 我們也是去談戀愛然後騙人家說我們是要去讀碩士, 那是講給外面的人聽的。 雖然後面也有讀到一個碩士才回來那是順便讀到的。 我就對你來講如果那一種規劃會讓你陷入算計和生產線的哪一種模式, 那你就不用,那你就去。 其實你去的話你自己生命會找出路, 你沒事的話你就無聊就隨便逛隨便搞, 你會有其他事情, 你就算一個月幫人家洗碗中的3050塊美金也ok 這次可能沒有教育中心那麼多而已, 談戀愛就是談戀愛就是專心一點。

「沒有每天在過年」的限制性信念覺察, 當然也有可能狀況不一樣的是不是可以把它更好的體驗? 因為每次一樣的好玩就有可能沒意思了, 不會像這一次一樣,那是不是一定更差?那也不一定。 或許更好 或許就是只是不一樣。 那個6個月是有意識的講法而已,不是問題。事情怎麼發展是不知道的或許就死在那邊或許你腳就斷掉或許留在那說在簽個六年,那能夠怎麼樣嗎? 就是說那表面的現況是不能夠怎麼樣的。 他可以設一個規矩給你可是那個櫃子會不會對你造成影響不是實質的, 你可以相信那個東西對你是不是有干擾的。 你覺得你已經答應了就一定要那個使命必達, ★像我們就是蔥薑蒜,有衝突僵直在那邊後來就算了。 不然怎麼辦? 總是還是有一個結果,你的時間還是會goes on,能解決不然就算了。 我不用在這個點去設想那個時候會怎樣, 我當下認真就好了, 你會愛一輩子? 當下當然都要說會, 要不然怎麼下去你去下載一個遊戲他都會問你說要不要同意規則? 我管你一些什麼我一定同意啊! 不然你怎麼下載?

不理性就不理性不然怎麼樣?好呀!不要玩呀!不要玩,我的心就一直飛而已。 然後就等到下一次所有突破口對不對?一樣呀! 那很多人就會想說我不要這一次等待下一次, 沒有啦因為那個東西簡單講就是擔心的信念, 你最熟悉的信念就是從這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其他面向,★ 我的明天沒有被保證甚至是被保證一定是會很慘,明天還沒有來我先準備好衣服。「有」跟「你的整體」沒有那麼大的關係, 這就是在一個事件裡面去找原因但那個原因是真的嗎? 你也可以找說是因為那個螞蟻有走過所以才那麼幸運! 你也可以說因為有那個男生所以才那麼幸運,3000塊美金只是所有眾現象你拿來當因素而已。

「我相信事情不安排會出事」把這個信念解決掉, 事情不安排不會死。 不是不能安排你知道嗎?重點是安排的情緒跟心情。不是說安排這件事情不行我是說他如果讓你覺得很焦慮很不自在, 那我就去想說我為什麼這樣子想的信念? 而不是說能不能安排的問題。 因為有那個限制性信念所以安排對你才是一個問題,★ 所以就要用大絕,不管怎麼安排?安不安排都會有很好安排。(:老天自有安排) 其實就是對未來的信任, 和欣來講就是這樣正向的解讀,好!我就相信, 不管如何都會ok的, 都會是適合我的。

我們已經成熟到可以面對每個當下了。 像那個時候第一次去越南後喵喵喵就一直講說姐姐姐姐姐姐,我們就想說姐姐什麼東西啊?原來是鞋子,鞋鞋!鞋鞋!放在運送帶的那邊。 丟掉就是丟掉就是丟掉本身而已沒有什麼,或者你要講大一點, 你叫做這個不選你而選他, 這哪有什麼就是選他而已, 這不代表你比較差。 忘記就是忘記了, 丟下就是丟下了,「丹露」(台語)就是「丟在路」, 所以那種東西我覺得本身可能是剛剛講的就是一種情緒的起伏, 一種驚嚇, 那為了不要在那種驚嚇就要找一個理由, 所以沒有價值感的那一種理由其實是比驚嚇還低的。 裡面是沒有價值感我也不要再經驗那一種可能的驚嚇的刺激, 大部分的信念都是這樣, 因為那個信念有當初他要緩和的地方。 這是那個東西又變成後來綁住我們。 就像是前女又在英國, 那個記憶回閃起來就是被丟掉就是你不愛我, 你就是不在意我, 你如果心裡有我, 你怎麼會自己刷卡進去? 沒有牽著我的手走過那個? 那個東西不是到最後找到一個讓你安心的人, 有, 但是那個安心的人最後還是會讓你受不了, 那個對象後來他會受不了, 對我自己來講我們如果有這個狀況, 那自己去面對那個「經驗上殘留下來的信念」。並沒有被丟掉,我老爸跑路,我媽偷客兄,那就是他的事情而已,很多人離婚,女生是很難帶小孩的。生理上是很好帶,經濟上是很難帶,尤其在上一代的。

   再加上很多不要臉的父親就說你媽媽就是把你丟掉, 有些媽媽也會這樣子講爸爸, 你爸爸就是這樣子丟掉你們的,就是這些假話。你就像是我們今天剛開始提的資本主義就是告訴你要努力賺錢,也怕你被逼到會死然後再廣告跟你講「你們要懂得照顧自己,是該給自己獎賞的時候」寶馬跑車、蜜絲佛陀, 那個都是假的,這世界沒有那麼難活,這個世界沒有人要故意丟棄你,他只是忘記,只是去追尋他要的。就像之前有個笑話說我騙你不用錢嗎?我騙你不用花心思嗎?你在那鬼叫什麼?我都沒有付出嗎 ?你這樣笨笨享受你的辛福,你不知道我騙你多辛苦嗎?沒有人有那麼多美國時間要去騙人, 所以那個建構有時候是為合理化, 那合理化一些比較沒有詮釋能力的人,他就會接受了。

如果你不去詮釋那個你跟個人分開, 你不詮釋他是放棄他是拋棄,而是 他就是信任他就是相信, 像小女兒自己坐到台北, 你如果不去詮釋這個事情的主流角度, 那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哇怎麼這麼厲害?媽媽不在還自己可以坐到台北,它就只是一個現象。★ 從教育心理學,你面對事情的態度比發生什麼事情還重要。 像前陣子性騷擾性侵害事情也是一樣, 好像必然要從一個受害者角度去詮釋它, 這種社會性的詮釋更加重本身, 不是說這件事情他沒有問題, 而是他的問題可能被你的社會性詮釋或者賽斯講的「 你的信念影響你自己的實相」比真實的現象影響的感知更大。 身體會有病痛, 可是你的心念影響的身體更大, 你吃的東西會影響的身體沒有錯,可是你的心念影響的身體更多。

發生什麼不會是重點,詮釋反而佔了更大的重點。而也因著詮釋, 所以現在可以建構過去的實相,所以說過去不是被拋棄,而是cat你可以走自已的路了,不要再跟著我們走了, 我們這個家族已經走了這麼久了所以那個時候是被信任的, 所以父母親有意識層面透過忘記或者透過什麼而怎麼樣,對不對?我爸媽就知道我夠獨立夠好了, 所以才沒有理我。

★錯誤的信念本身的價值就在不同的信念就是不同體驗的軌跡。




Plurk

Facebook 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