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之 11-2
想結果還要再想怎麼達成他,對嗎?依世俗是對啦! 那是世俗之道不是神奇之道,世俗之道本來就不容易。 世俗之道是說努力的人可能才會得到,
不是神奇之道的困難,是世俗之道的困難。 或者說對神奇之道不了解也好或者說 不夠相信所以多少要用一點世俗之道,因為你剛剛的第二步是說「總不能想就好?」那神奇之道是「想就好」。
「沒有行動就不會發生」這句話對一半, 在物質實相一定是透過行動才會發生。
至於要怎麼樣行動是像我們昨天講的是自我要去發動嗎, 很有意志力的去發動一個動作嗎? 還是說隨順? 還是說跟隨衝動? 我說你今天想喝一杯咖啡一定是有那個動作有人把咖啡拿來了,或者是你去買或者是別人買給你或者是怎麼了,
他一定是一個動作沒有錯,問題是那個動作是怎麼發生的? 是不是一定要透過我們很努力啊?比如說有意志力啊?要設計啊? 想辦法騙人家一定要買咖啡來?
是不是一定要這樣子他才會出現那個結果?不一定。可是我們習慣的是就是你剛剛講的一定要有行動,「可是要有行動」這句話如果去細究,後面對啦!那前面要怎麼做?你也固定了對不對?好像得要我去做?
我去安排, 天不會安排。所以在這裡是你落入了世俗之道,它不是神奇之道的困難。
他說如果你不想工作可是又要有錢這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比如說說他們可能做了威力之點的練習,他們也辭了職,不過他們卻也忽略了想找工作的衝動。 所以賽斯說你不想工作又想有錢, 你不想運動又想健康,那當然沒有問題。
那之後你想要的這個所謂結果先確定有錢或者健康, 你已經確定了, 神奇之道的前半段是這樣子想就好,接下來了? 接下來的行動準則叫做跟隨衝動。那一般世俗之道的行動準則是「目標確立,努力達成」。可是賽斯神奇之道不是,「神奇之道」不用努力達成。★而是去注意你有的衝動。你可能有衝動想要找工作會有衝動想要聯絡誰,有衝動想要幹嘛,那你還是要跟隨你的衝動,而不是一直堅持不工作、不運動。
重點是你自己有衝動就可以去表達。
我們總希望做點什麼來平衡也好平衡愧疚感 可是你真的要平衡的是事件的本身
, 是因為認知失調所以你想要通過行動來平衡它,可是這跟你的期望跟願望可能剛好是相反的,
比如說你可能最希望的是說不用那麼努力去找工作,你就可以有錢跟健康。 可是你一方面又覺得應該不能這樣子, 至少要假一下,賽斯說可以假一下,
做象徵性的行動,不要太認真。
你幾乎不可沒有行動, 你的想像之下你幾乎不可能沒有行動, 所以你幾乎是讓自己更想像跟行動之間交互作用之下
去讓事情變得更容易成功,放在賽斯的脈絡就叫象徵性行動。 因為太過努力除非你很enjoy那個努力,那個努力的過程是你想要的,
那就沒有什麼問題。 那如果不是,你就大概做一下就好了。
照顧的太多,它就成為背景,效果上。可是如果你久久給一次,他就會覺得很好。 從世俗的角度來講好像也是這樣,因為你在旁邊久了,它就成為一個知覺上的背景,你不太會有個聚光燈。
所有有錢的具體行動如果沒有涉及信念的改變最後都沒有用, 所以如果你努力賺錢你不改變信念也沒有用, 你會不會賺到錢?會! 可是你的信念在這一種連鎖反應裡面, 你後來也變得沒有錢。
簡單講,他以為有一個狀態叫「信或不信」,然後他要去試。如果中了就叫做「我幸運」這樣,如果不中,就叫做「我沒有那麼幸運」,可是吊詭的是實相的結果就代表你的信念,不是代表你這個人是不是一個幸運的人2513
先改變你對你自己的認知,對!可能長久以來我都認為自己很不行, 或者覺得自己很窮或者覺得自己很不健康, 你不用管那個長久以來都是過去信念的結果,
你現在就開始假裝我是幸運的, 我是幸運得我會怎麼做?
我不會事先安排如,比如說停車在台北, 今天你開車出門然後你就說你要去哪一家餐廳吃? 然後你可能會說那家餐廳要吃的話就要到哪邊去停車對不對?那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世俗之道。
從經驗裡面去判斷哪邊車子多哪邊車子少, 哪邊可能有停車位,可是如果你相信你是幸運的呢? 結果要去的時候滿滿都是車,然後想說算了,結果一回頭那個人剛好要走了,那你剛好插進去這樣子。
如果你是相信你是幸運的你就不會事先安排很多事情, 那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而已。
那你是有錢的你是健康的其實也是一樣,你不會用你的意志力去做所為更多的規劃,
所以賽斯的觀念是從你的起始點就像我們上次的工作坊也是在講這個, 所以有時候他的困難並不是在說神奇之道,理解上不是那麼正確,或者我們習慣落入了世俗之道,可能要改變那個信念「真的可以不必努力做嗎?」,
不必努力就不代表不會有行動,你可能會有想要聯絡人的衝動、想要看一些什麼,想要幹嘛的,
這些可能會引發所謂的連鎖效應, 那這個就叫做自有安排。但你會覺得得來不費功夫的狀態是令人有點不安的。
「是哪裡不對我才會這樣?」(這就是從反思變成反省), 你接受了回損校譽、接受我沒有把班級帶好,
你接受這個你才進入反省, 那這個可以被質疑嗎?
對那個結果你有沒有覺得怎麼樣, 是大家一直在講,一直在拍拍,有怎麼樣哦!有怎麼樣哦!「其實我不覺得怎麼樣。」(其他學員說後來妳接受了他們的說法),
「所以我才覺得痛苦」, 眾口鑠金三人成虎就是大家如果都這樣講那可能是我有問題,
這就是我剛剛跳到當初當初就是你先覺得他們有問題, 所以那個有問題如果先不講對錯的話有一個怎樣的結果, 他們會覺得是你的問題 就只是這樣子而已, 但是你就接受那個。 這就談到基本的概念了「我都跟人家不一樣」,或者說「
人家都這樣子講了」, 自信也好、價值感也好,
我開始對我的東西產生懷疑。 因為其實在沒有人講之前你也知道這件事情,
如果你有你就會覺得這件事情很不得了, 可是沒用。 是那個刺激點在於大家都講什麼的時候, 我好像應該要接受哪一種講法, 簡單講我在意別人對我的認同與否,
這就是我們講自信和自我價值。
★我可以接受你怎麼看,但我不認同而已。你需要認同,怕被講。 但是你可以開始去分別人要怎麼講, 我講的很簡單嘴巴長在他們臉上,
只要不罵人他怎麼評論是不犯法的事情, 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的評論對我們都是好的, 甚至當我們肚子裡面的蛔蟲
我知道我們為什麼這樣子做。
★一直遇見就是靈魂對你很慈悲, 可能就是去看一下說到底在意的是什麼東西? 你可以不喜歡但是問題是為什麼你在意成那個樣子在遇到不舒服?
因為那個不舒服就變成是我的事情。比較粗略的我們會講說是不是自己白目過然後被懲罰過?所以在那種情境看到別人會有一種不好的感覺?
所以現在我就迴必這樣子的人 或是討厭這樣子的人,所以就是看到就會有情緒。我們就算沒有情緒我們也會看到這一種人,問題就是我們沒有背後的那種情節,它就不會產生一種排斥的焦慮感,就可能會是接納的。不一定是悅納,但就是接納。他就是這樣,喜歡講大話,喜歡白目。可是我們不會一直掛心,像我會一直掛心就是它可能會引發我的什麼?焦慮感或是恐懼。如果你白目會怎樣?如果你是她?
重點不是那個行為的本身、 重點不是那個發生的事情,是那個態度。
就是那個行為本身被對待和自己後來遇到的態度,不管是被對待的或自已的反應,它其實是應該不是好的感受。如果在這樣的歷程裡面是一直被罵的或怎樣,「所以我看到白目的人會是不舒服的」女學員說。
所謂的過動也好、白目也好、妥瑞氏症也好,那個行為本身不會產生問題啦!問題是這個行為產生我得到的回饋跟對待是什麼?是那種產生一種情緒上的震盪或者是刺激,你接受了那時侯比如說這樣子所謂的行為被排擠也好、被回饋也不好的,那我接受了這樣子的制約反應。「應該是,所以不舒服的感覺才會一直出來,對不對?」女學員問。
你接受白目你就接受他白目了, 那你就知覺這個狀態你就不會有不爽、不安跟恐懼或者焦慮。★★你有一個應該,你就有一個控制, 你有一個控制你就一個對失控的想像。
「會質疑這樣跟別人不一樣很痛苦。」女學員說。
你看到的每個實相他的象徵意義都是「我該做的而沒有做」, 我該教學生而沒有教、我該煮飯給小孩子吃而沒有煮、我該洗被單而沒有洗、我該遛狗而沒有遛, 我該是最閒而去做很多事情的卻沒有做。 他這些事情都是偽裝的,遛狗、煮菜、洗床單或什麼,是什麼東西的偽裝?一種控制的偽裝?一種「應該」的偽裝,因為他看出去什麼都是「應該」,那些「應該」像萬箭穿心,
就像我們前幾次在講的我們如果可以意識擴展,我們就知道他其實很忙。 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可是整個內心世界其實已經忙到要死。
你戴上「應該」的眼鏡, 所以你看到的事情都不是他的原來的樣子,都是「應該」,甚至返照一下自已現在怎會坐在這裡? 我不是應該去曬個棉被、煮個飯?怎麼會坐在這裡?要不是這裡還有一點身心靈的效果。你應該要把那個「應該」的眼鏡或「控制」的眼鏡換掉,讓它回歸它本來的狀態。「事情怎麼樣」跟「事情嚴不嚴重」這是二回事,人白不白目是一個狀況,我對「白不白目」有怎樣的反應是另外一回事,
你看到棉被就是要曬,看到碗不是吃飯就是說要洗, 這不就是一個好媽媽應該要做的事情?
你說你想要輕鬆那個不是你的核心信念那個是你的衷心期待,那是你的「想望」跟你的「要」。「我想要輕鬆」,
那我為什麼會生起一個我想要輕鬆? 如果你每天都很輕鬆你不會升起一個這樣的..., 所以事實上是我相信我是很辛苦的、很累的, 而且我已經累好幾十年了。 這才是你對你自己看待方式,
為什麼需要這麼辛苦這麼累? 因為做人就很累。
那為什麼做人就很累因為人不管做為老婆和老公或母親或女兒,他應該就怎樣嘛! 簡單講你會有一個概念就是怎樣的人怎樣的狀態上的角色就應該怎麼樣 。 而且那個應該怎麼樣還不是威脅感的來源, 如果不怎麼樣我媽媽會把我殺了,
那個殺的意思是像昨天在談的「自我的否決」。 他會產生自我的滅絕感。 你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你媽媽在逼著你做和鼓勵你這樣子做的,因為你不做這件事情,你媽媽就不會愛你。
他不喜歡你、他不愛你、他遺棄你,你就會死掉。 小時候的經驗沒有錯是我對那個事件的感受很清楚的記得,它變成很直接的認識和理解,如果我沒有這樣子做我會死, 如果我沒有做會死, 他很自動的被連結起來。 所以只記住那種感覺我就會迴避那種感覺, 我要怎麼迴避那種感覺?就是拼命做。
應該做的就做不要質疑就趕快做, 我一直坐我就可以免除掉那一種被毀滅的焦慮,
所以昨天就一小段提到這個給你鼓勵你還不一定會往前, 要給你死你就非得往前不可。
而且你還知道怎樣才不會死就是努力做就不會死, 把應該的都做好就不會被念、不會被罵。 因為說實在的就像你講的現在已經長大怎麼會怕被唸呢?
所以他的東西其實已經深入到自己的潛意識層面, 或者簡單講成為你的信念, 反正這個東西就是不用想事情就是應該的就是一定要做,
你不用有第二種想法, 因為第二種想法是會威脅到去做的。
沒有做就會被唸, 被唸就會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
那個東西不是你想要再一次經歷到的, 或許那個經驗從來沒有發生或者發生過了,
可是對你來講 那種恐懼…
沒有做好本份的女人會怎麼樣? 失職會怎麼樣?會被笑? 被人家笑會怎麼樣?見笑到死? 所以某個程度那個「見笑死」是真的,某個程度是真的。 只是他講的不是肉體的死而是自我的死,他會崩潰的。當然某個程度我們會去猜測你媽有類似那樣的經驗,
對來講你也一樣你就是目睹兒,目睹兒的意思就是 家暴裡面有小孩子被打的, 被打的也會很慘, 被打的還比較好一點, 看見的會很慘、更慘, 因為他不知道哪時候會被打。 他會增加它的恐懼感當然兩種都不好,
所以你也接收了這樣子的概念。 不可以被人家講、
要留一些給人家探聽,要不然見笑到死去。。
死要面子,死好, 很多人都寧願自刎烏江你懂嗎?
男同學問要怎麼減少這種自我滅絕感?POLO說 一種很簡單的就是你是安全的, 你不可能真的會怎麼樣, 這個是理性的部分。 這就是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
你要從所謂創造自我存在價值理念回到先肯定存在本身, 因為你會以為像他一樣把事情做好才有存在的價值, 否則會被毀滅對不對? 可是你要開始說其實不用,簡單講你要相信賽斯講的你存在就是有價值, 你不會因為你沒有所謂的社會價值自我價值,
你就會被毀滅,那是一個認知上的誤解。
★漸進式地去自我催眠「我真的可以」這是一個, 那另外一個是去找出為什麼「我的存在本身就是合理的、就是有價值的」? 那個價值你可能要擴充到那個價值的定律,
我今天罵人了、我今天沒有做事、我今天被怎麼樣,它對別人都是一種刺激,我就是具備一個演員的角色,我不一定要演的很好才有價值,
我不一定是要男主角才有價值, 我今天就算是路人我也都演了,
所以要扣到那個價值的認知。不是那一種行動?「存在」就是一種行動,甚至賽斯講「存在就是你最大的行動」,而你存在用自已的身體或自已產生的任何一種努力、工作或創造,都是在這個之上。都是六十分之上多出來的,
你確定你的自我價值之後你的自我滅絕感就不會那麼重,
你不會怕沒有工作就會怎麼樣,你不會怕沒有照別人的意思做就會怎麼樣,
對這個擔心就會比較減少。
那自我就不會再一直依賴這一些,他就會看到說就算沒有,我也可以過得不錯。
因為自我的滅絕感也不是真的自我會滅絕, 是因為那個滅絕感所以我很努力去做事情, 我作所為很有自我價值的事情、
我做媽媽交代我要做的、我做應該做的, 可是真的你不做,「自我」也不會滅絕啦!它是逼著你去有那個危機,你才會做啦! 可是他會不會真的幫你弄到死?不會!
可是我們就是因為怕他會把我弄到死,所以我們就會很努力,我怕我媽媽會不愛我, 我怕媽媽不認同我, 我怕我同事不認同我, 我怕怎麼樣那我就努力做。她一定會講你如果怕人家講,那你就做得好啊! 你如果怕被念、怕被講,那你就做好,人家就不會講了。
可是反過來是,我就算沒有做,大家也念不死我,所以講到面子, 樹若無皮、必死無疑;人若不要臉,天下無敵。
因為從身心靈的角度而言,人不要臉,天下無敵那代表自我根本不會真的死掉。而且是我本來就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
自我是一個變化的人格, 跟外在跟內再調整一直在變,
如果愛面子就會死得很慘。 就像我常常在講其實儒家是為帝王服務的,
他不是為個人服務的。 個人去把這一套當作自我規範的基礎,
除非你都沒有衝突 你才會過得很好, 不然你會覺得越來越沒有個人性。 當然有另外一派的就是說這個就是中國式的民主。
可是越來越多的個人行其實在升起, 那是不是這一種一套比較概略性的儒家的整體的論述不適合個人?
其實不太適合。它甚至是在壓迫個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OCV13Hh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