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3日 星期六

★一件事情會困難是因為什麼?你不夠貼近它,你如果貼近它,一步一步的做,沒有什麼東西是困難的

#問賽道夢與意識投射13-1

POLO:「一個現象的變化就是一定有某一個地方出問題的這種想法,它可不是出問題。一個東西的變化,它可能不是出問題呀!那個老客人都沒有來,它有一百萬種可能呀!其中一種,妳當然可以說是因為他不喜歡妳了這樣,或是妳做的什麼東西不好了,沒有打折等。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妳會體驗為真,或許有一個客觀上的確認,第二個可能真的不是這樣,他可能不覺得妳做的不好,而是想嘗試新的。那要怎麼看這二個?一個是誤解,誤解就很清楚,對不對?妳的誤解就是很單純的那個投射就看得出第二個是如果是真的呢?比如說我剛剛講的,他覺得妳都沒有照顧老客人,應該第二次九折,第三次三折,那妳沒有,他覺得很不爽。那到底這件事情是怎發生的?妳可能會這樣想,因為我沒有給他折扣,所以他才不來。好像有個前因後果,當事

情有困難的時侯,妳理解為前因後果的時侯,它就變得不是真正的問題了。當妳在談前因後果的時侯,妳就失去了我創造我的實相的概念。我們講的比較通俗的就是心因外果,後面是怎樣的理解?我為什麼不給他打折?是因為我不想,所以才導致這個行動。那個行動看起來有點前因後果的關係。可是他的不來,他不來的行動也有他自已背後的想法,就跟妳一樣。妳有背後的想法跟信念,所以我們就有四個東西對不對?妳的表面跟他的表面,妳的背後的想法跟他的背後的想法,所以是背後這個想法讓我們表面的這個事件發生了嘛!對不對?所以表面這個事件的發生,

它其實是結果了,其實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它只是讓我們看起有那個事情先發生?那個事情後發生的一種詮釋的聯結嘛!」


POLO:「我的老客人沒有來,就是我不想讓他來,那個情境就是妳要的。我不想他來或者我現在這個時機點上,我不想跟他互動,因為我用的這個詞有時侯相對妳本來的狀態會顯得是一種負面。因為妳一直暗示他一直來是好的,可是這件事情不發生不代表它是不好的,在妳的慣性裡面可能覺得是不好的,但是不一定。比如說我最後一個學校的兼任終於結束了,當然,妳覺察的快慢就影響妳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如果都沒有覺察,妳可能覺得死了,都沒有了。本來六家變一家,現在一家都沒有了。如果你有覺察,你可能也覺得也待不下去了,比如說常請假呀!或是活動無法配合。當你這些都忘記了,那你就會覺得對慣性來講好像是件不好的事情,可是不盡然。所以這個老客戶沒有來,它或許代表了妳不需要老客戶來維持妳的情感或肯定,那更進一步來說妳沒有那麼地依賴這樣的情感,妳以為妳會那麼依賴,這是可能的一種狀況之一。那第二個妳可能會覺得我的時間就那麼多,那如果有一些老客人該來的時侯沒有來,我就可以接一些新的客人。妳如果只在那個點去做慣性的回應,它好像就是件壞事。


那個壞事的理解當然來自於我的信念,如果是我的老客人,他就應該跟到死這樣。當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就好像變得出錯,在妳的概念裡面就變得是件錯事,但它不盡然是件錯事。妳說好或不好?好或不好其實是對結果的感受跟體驗,感受跟體驗其實是來自於妳的信念,像我週間
(週一到週五只有四小時),星光殞落、桃園結不成義、天龍國毀這樣,妳剛在講我就想說我們的狀況某種角度來講也差不多。可是它到底需不需要妳嚎啕大哭?在夢裡面?那個哭跟不舒服是真的,可是它不是那件事情而是對這個事件的狀況的誤解所產生的,或理解所產生的。信念產生思想,思想產生行動,這些行動由內而外造成我們人生的經驗。」


★POLO:「當我們講說信念之下的體驗,我們已經跳到沒有好壞的信念的概念了,至痛無淚,講腳底按摩好了,到底是爽還是不爽?有的就覺得痛到很爽。其實你如果自我可以更貼近內在或靈魂的感覺,你就會覺得所有的覺受都是一種體驗,如果你把它分得很開,對靈魂來講它才不管你痛苦,它只要覺得有刺激、有張力就好,(學員說可是陷在裡面很痛苦),不舒服跟不好其實都是因為你不夠貼近啦!從結果來講,你如果覺得有苦痛,那就是不夠貼近,(學員問我們如何貼近?

)讓你自已變為它,變為那個覺受,而不是有一個你去覺受那個東西,比如說你在痛,你就去感覺那個痛。一開始要喜悅的時侯,你可能會想很多畫面或者事件,來替代這個喜悅的感覺,對不對?賽斯說這些畫面跟形象只是這個概念的具體化,當你想很多畫面,濅在喜悅的感覺,就只剩下喜悅的概念了,你就不需要那些形式來代表,那個時侯的你就跟這整個感覺貼合為一,你就可以直接感覺那個東西,不需要透過什麼行動或現象的具體化才感覺到喜悅,那時侯的就貼近了那種感受。」


POLO:「賽斯在《靈魂永生》就是在講這些東西,一開始就不需要這些形式,小靈魂要體驗寬恕,要怎體驗?就是要把事件具體化,對不對?我們本來就是純粹的覺受,對物質實相來講,純粹的覺受比較沒法體驗,必需透過精神性酵性、固有的活力,在各個層面點燃了那個層面的事件或現象,那個事件或現象都只是後面的那個覺受的代表。痛苦或喜悅,你很爽,你比較容易貼近,你不會跟它不那麼靠近,身體的痛或事件的痛,你比較跟他會有距離。是那個逃、不夠貼近它所導致的,你逃避比起負責要花更多的能量跟氣力。」


POLO:「我如果要體驗不一樣的,我就改變信念,遇到不好的情境,其實一開始連想都不會想到我在遇到不好的情境啦!連看到都不會看到,你就是在體驗,一直到你知道『我怎了』的時侯,它其實又已經到另外一個階段了。你會知道是你造成的跟你泡在裡面,這是不同層次的。當我們說去貼近那個感覺的時侯,你是一種覺察的方式,不再抗拒它,你逃避,是解決不了這件事情的。你去接受,你付出的心力是可以完成這件事情的。你真的進入到那種覺受的狀態,泡在那個,比如說你那裡痛對不對?以前許醫師有一種講法,當你很痛的時侯,你要進入一切萬有的共榮圈裡面。你在感覺一個現象,一個東西就表示你還有主客體。那我們是希望主客體合一。你就是轉不開,所以你做的事情就是企圖轉開,當你做的企圖是轉不開,就代表那個企圖的方向是錯的。『不企圖去轉開』,真的去感覺那個痛,重點就是在這邊你覺得你不能忍受了,你的意識變得不能逃,理性好像在面對、找信念。可是你的意識是在逃的。就是去接受,去感覺那個東西,如果真的在那個感覺裡面,它一定會有所謂的價值完成的一天。

一件事情會困難是因為什麼?你不夠貼近它,你如果貼近它,一步一步的做,沒有什麼東西是困難的。」


POLO:「你跟本沒有去貼近它,那個中間主客觀的距離才會形成的地位造成你覺得無力感也好,或是你覺得它是困難的。你會發現你在論述的過程會有一點一點的偏誤,到最後就打死結。『你考慮別人會怎麼反應這件事情』會變成你要考慮別人或是說應該怎做對不對?解構掉就貼近了,我認為別人會怎看我?是我創造的。當你在講別人跟我的時侯,你就是把主客體分得很清楚,表示你沒有更貼近,當你在問那個門是什麼的時侯,那個別人就是你的投射,其實你已經知道怎麼做,可是又想可不可以不要這樣做,有沒有別的方法?我會怎麼看別人怎麼看我?每個人都很多點,有的是情感有的是錢,有的是怎樣。因為你一直迴避那一點,那你找成千上萬點也沒有用。比如說我們跟學員講其實你可以表達,然後他又問那可不可不要表達也能怎樣?然後他再找其它一百萬種不要表達,或問我可不可以不要表達然後又有那個效果?我們想用另外一種迴避的方式不要貼近它。」


POLO:「第一步,先接納自已不能寬恕。那你至少知道這個了。到最後你應對這種情境是為了讓自已舒服,才在那個經驗裡面想出一個寬恕的方式,寬恕不是基本價值,是讓自已爽、快樂原則。我會變得舒服的方式可能是什麼?寬恕是一個。就像我們身體有很多病痛,就是為了自已舒服,不是為了寬恕而寬恕,你也可以看成一種方式,我就是要讓自已舒服。改變信念你是不接受這經驗,我是拒絕這經驗想趕快改變掉。改變信念有二種,像之前許醫師講說我們是體驗到貧窮太好了,享受到貧窮的感覺,也夠了。我們是把它送出去給需要的人來體驗而不是討厭貧窮而趕快改變信念。你在拒絕它而改變,

(學員問我們可以堅持不要嗎?)你會學到教訓。你怎可能遇到不要事情?你可能要在過程上了解到這真的是我要的,然後你才可能真的不要。你不斷遇到那個狀況,是生命一次又一次地給你機會去跳脫,他不是來讓你受苦的。我怎麼會脫離不了?我會脫離不了一定是個幻像,因為我還沒有真的接送某一種狀況,或者說我對一次又一次失去工作有誤解,我心裡想著死了,一直到我有真正的了解,我的失去不是真正的失去,而是我獲得了「我已經準備好要走出來」,到那個時間,那個點,那整個理解就豬言羊變色的。變得不是孤獨,不是失去,而是變得不需要那麼依賴,真正的改變是意識改變而不是行動,因為一切都已經存在了,你們看見你中樂透?你有沒有看見你已經變好?你有沒有看見你已經在什麼樣的狀況?那已是我的角度來講,以線性時間的角度來講,你有沒有相信那樣的自我已經存在了?你要相信很多事件是沒有衝突的,你這個信念一出來你就會想到很多方式

,因為你相信他的可能性存在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不曾了解到 無條件的愛
才是至高無上的力量

Plurk

Facebook 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