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課動機:一、身為中文系學生本著對語言的好奇與求知心。
二、曾修習通識課程由語言所老師開課的「語言的生理與心理基礎」
三、前幾年對於所課的各種拼音方案之疑與身為華人應有的語言素養。
修課學期:分別於91學年第1學期修畢語言學概論(一),92年學度第2學期選修
語言學概論(二)
課目大網:以竺家寧教授著「中國的語言和文字」為教本,參著其它講義。
探討語言學、語音學、辭彙學、語法學等。
修課心得:剛開始的時侯是抱著滿心期待與好奇來上這門課程的。但是後來接觸了
通識課其它系所老師的教法之後,備感疑惑。通識課只上一學期。但是我卻感到
不只在坊間似乎在學界也有各自不同的教法,該說是因人而異的見解好呢?還是
沒有一套固定的範本?學術本該是自由活潑的,可是若在教與學上有太多的版本
,那究竟是多了選擇的機會抑或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從早些年的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方案之紛爭。從那時起,我就一心想弄懂這
究竟是怎樣一回事。沒有想到一踏入相關領域反而更加一頭霧水。身為中文系的
我當然是以本系所學為第一優先,於是在其它系所老師開課之下,又要背另一套
的拼音,沒想到得到的解決方案竟然是看在修誰的課就用誰的那一套?於是乎,
就連在學界,也沒有一個大家都公然認同的方法,這或許就是多元化、自由,可是
對教學卻大大不利,學生求學上來說也感到無所適從,彷彿是在被教導著「看著辦」
,說難聽點---「見鬼說鬼話,見人說人話。」我一時很想辨駁說系上不是這麼教法
的,可是我又想到事情都有一體兩面。拿史記來說,文學系學生以文學角度探之,
史學系學生以史學角度求真,一個真,一個美,孰是孰非?或許單一某角度都不完整
也或許雙方都沒有錯,也要看你我們從那個方面與視角來看待之,站在不同的立場
本來就有不同的基準,又能說誰的比較好或誰的就一定錯?
可是像是語言文字這種東西不就本來不該容許任何模擬兩可,亦是亦非嗎?若今天
這套說法與那套說法剛好截然不同,那解答時,記下音時,該以那種為優先?還好,國
際音標全世界通用,也沒有什麼複雜、不一的版本。可是漢譯就有至少二種以上的拼音
方案,國際間用的是一套,台灣自已又堅持一套。學生上不同老師的課就得挑出其中的
差異,背兩種方案。小心翼翼。雖然被教導由自已的眼與心來辨別那種優那種劣?或是
選擇較不以偏概全而能包含大半的拼法。
只有一種選擇,固然失去了活潑的意味和自由、開放與比較的機會,但卻有統一、
無異、標準、適學的優點。反之,多種版本,從何學起?無從適從,憂多於喜。或許
泛政治的風氣不是師生可一時之間改變的了的。那麼只好以目前較好較多數人用的來
行使。這是我出去外面,遇到跟系上所教大異其趣卻又有其新鮮與特別之處時,所不能
立足與不知該堅持什麼的疑惑。堅稱自已是對的,又怕失去了比較與求真求善的機會。
堅稱他人是對的,那該如何看待自已引以為傲,「科班出身」的所學所識?面對是與非
之間,文學系學生究竟該如何措手足?在幾年前我選擇暫且「見風」就轉舵。幾年後,
我稍微能分出究竟各種版本的缺陷與不足,還有那一種較合適我現在所學。
「語言學概論」不只是論語音。語法和辭彙也是極度吸引我的一個部分。
重疊詞、諧音雙關、方言、量詞、外來語。字形、字音、字義。上學期著重在語言和思
維、文化、文學、歷史、變化。下學期則更加豊富,有國音學、辭彙學等課題的深入淺
出。我學到了最想學的部分,不只大開眼界也打下往後更上一層樓基礎。ㄅㄆㄇㄈ的國
際音標怎標?聲母與韻母之別?開齊合撮是什麼?聲調怎分平上去入?類名、調型、調
號等。借由實際操作的作業,徹底了解上下脣、上下齒、齒齦、硬顎、軟顎、小舌、鼻
腔、口腔、咽頭、舌尖、舌面前、舌面後、會厭軟骨、食道、氣管、喉頭、聲帶的位置。
對它們的位置了然於心,全且了解輔音之發音方法,借由畫圖來了解輔音受阻之狀態分
為塞音、鼻音、擦音、邊音、塞擦音,與帶不帶音之分,送不送氣之別。而清楚分明了
輔音發音部位是雙脣音?脣齒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後音?舌葉音?舌面前音?
舌根音?喉音?一個字怎怎樣分成聲母和韻母?介音、主要元音、韻尾的成份與重要性
那一個不可以缺少?那個是頭那是腹?
再者,氣息自氣管呼出時,使聲帶顫動而口腔共鳴不受其它發音器官阻礙者是元音。
元音與輔音之異與同?樂音和噪音如何分?構成元音之基本條件舌位之高低前後,脣形之
展圓借由親手畫下「舌面元音圖」而倒背如流了然於胸。更了解還有舌尖元音、捲舌元音
。而由肺裏呼出來的氣流在發音的通道中受到某兩部分發音器官阻礙所發成的音才是「
輔音」。什麼是音節?音值?音名?成阻持阻破阻又是什麼?注音符號那些是塞音?帶音
?送氣音?邊音?雙唇音?借由老師清楚而獨特的教學方式與便利又好記的圖解,一目了
然也嫻熟於胸。介音、四呼、結合韻,娓娓道來,條理清晰,按部就班,好學易記。
學期中以後更是從「語音變化」踏入這塊深動、動人、活氣的領域。語音的簡化、
強化分為那幾種?什麼是同化、顎化?弱化、清化、鼻化?異化是為什麼?構詞的最小
單位---詞素可分為單、雙、多音節語素。單音節又可分為自由、不自由、半們由語素。
造句的最小單位---詞定義是什麼?詞的五種基本結構,實詞加實詞。1、並列關係(聯合
關係)如海洋、城市、房屋。是同義複詞。地位相同。或是同一等級的相關,兄弟、妻子
、孤狸、窗戶、國家即偏義複詞、複合偏義詞。又或是相對相反的好歹、忘記。
2、偏正關係(修飾關係)可分為名詞或形容詞或動詞加上名詞。如電腦,高山、飛碟
或是+形容詞如高強、長方,或是+動詞如面洽、浩劫、飛奔。
3、主謂關係(陳述關係),名詞加賓語即主加謂(動或形),如血虧、心疼、膽大。
地是震的,膽是大的,缺一不可。不像火急,像火一樣急是偏正結構。
4、動賓關係(支配關係)動加名。但整個是動詞如封口、下台、叫座。不像偏正
結構中的跑車、飛機整個是名詞。
5、動補關係(補充關係)之使動詞。擴之使大,擊之使潰,慘之使烈,充之使滿。
動(形)加上一個從不同角度補充說明的語素。如表明、記住。
還有所謂的附加式、重疊式結構。單音詞、雙音詞、多音詞。同音詞的二種類型---
1、詞源不同而發音相同
2、詞義分化而成同音詞
詞的多義和單義,同義和反義,,擴大和縮小、轉移…等等。
一整個有系統的介紹,獲益良多。但在其中我也發現幾個可以思辨的課題。
一、為什麼兩岸文字竟然要學兩套?繁走向簡若是必然趨勢,那古文怎辦?
二、為什麼一些結合韻主要元音消失,有些鎮變,有些主要元音變了。為什麼
「ian」→「ien」,而ㄧㄤ就沒有變呢?輕聲究竟算是存在或不在?
三、半自由與不自由語素的分野真的很清楚嗎?若兩者差別在於不自由的語素是
「組詞位置固定」不是在前就是在後。但是老可以說是大老,老頭。兒可以說是
女兒,兒女。阿可以說是阿姨,太阿。第可以說是府第,次第,第一。初可以是
當初,初等。子可以是房子,子孫。頭可以是石頭,頭髮。那麼這樣子豈非是
自由半自由分不清?若這是不他們的界限,那又該怎麼分自由與半自由?若是
前綴後綴虛化詞才是不自由詞素。那真正決定不自由詞素要點應該是這。怎會
是所謂的「組詞位置固定呢?」兩者似乎都可以在前也在後呀?
四、詞的分野,「幾」「個」呢?還是「幾個?」是「一旦」呢?還是「一」「旦」
?「靈」與「魂」有人分開來講,各自也有意思。那為什麼算是詞而不是詞組呢?
或是因為連稱「靈魂」習慣的關係?
五、再者,五種詞的基本結構。有些似乎容易混淆不清。例如「飛彈」這個彈念作是
ㄉㄢ第四聲和第二聲就有差別,第四聲代表是名詞,那又怎會說是偏正結構中的「受
修飾或限制的語素是形容詞性的?」若是第二聲,例如像彈指神功中的彈,那就是動
詞無異。可是像「浩劫」中的「劫」究竟該歸屬在動或名?是搶劫的劫?或是佛家中
計算時間的一大劫之劫?
六、詞分化形成同音詞中,刻可以念作第四聲和第一聲。第一聲如雕刻,那就是動詞
無異。但是時間詞的一刻鐘應該是念作第四聲。若然,則明明聲音不同又怎會稱作是
「同音」詞?不像好人,好大。當形容或副詞都是第三聲(可是「好 」學不倦,偏「
好」呢?)
學習學問若不思,那只是死知識。常常上課會心中這麼想這個字有沒有例外,或是
一定是如此嗎?想盡辦法來想出另一個不同或沒舉到的例子,作為反駁。似乎不甘心就
這麼死背與被規條所束。於是乎,好像發覺了樂趣與百思不得其解之處,像是鑽牛角尖
又像是從未見問題處找問題,有疑處當使之無疑。不甘於被前輩人或學者的教材所縛,
想要思考與自已舉証後求得答案,若是,則更加深刻印象。若不然,則或許發現自以為是
的破泂或是誤解之處。
以此,僅作為修習語概的總結。
----------------------------
行政院文建會藝文部落格
http://blog.cca.gov.tw/blog/pilika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不曾了解到 無條件的愛
才是至高無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