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主黃茂盛招佃墾地:
據里民李福及黃魚所言:墾地原本只是一片荒野,最早於清代有三兄弟來此養豬,起三間草寮,所以稱「三寮」,大肚鄉人黃茂盛﹙虎尾台西客運創辦人黃朝深之父﹚押煙到北港販賣經過溪埔,看見荒地遼闊平坦乃招佃開墾,初因荒蕪難墾,前三年免租以利招佃,並在田野蓋起長隴的「竹管厝」供佃農居住(據說每戶皆為五間房的竹管屋)。當初為了解決三年輪作缺水問題,增開鑿和順圳引新虎尾溪水灌溉。不數年間,化草萊為良田,竟達五百餘甲。目前「竹管厝」都已翻修改建,不見遺跡,但墾地里住屋都一隴一隴排列整齊,道路成棋盤型交錯,可見其時狀況。而招佃農民來自四週鄰鄉-土庫、崙背、二崙,也有遠從他縣而來,所以居民各姓都有,364戶中姓氏卻高達3 4種。訪談耆老後得知,日據時代土地共有:黃朝深、土庫林庭訓、西螺詹福壽、日本人小野澤四位股東,
◎日本移民村(今光復庄):
日本政府為推行同化政策,使日本農民得插足於台灣農村,墾地因較晚開發,荒野無主,昭和時期也曾招募農民到此開墾,當時有春日移民村,位於新虎尾溪河川新生地,建立於一九三八年(昭和十三年)移民有五十六戶、二四五人,稱「松園」、「梅園」、「竹園」(今第9、10、11鄰):包括松園聚落(今虎尾鎮墾地里光復庄,設立於昭和13年,23戶共77人)、竹園聚落(今虎尾鎮墾地里光復庄,設立於昭和13年,8戶共32人)、梅園聚落(今虎尾鎮墾地里光復庄,設立於昭和15年,25戶共136人),並有一官方代表小野澤先生負責管理及會計工作。開墾土地 總面積為三二三甲,種植作物以稻水、甘藷、豆類、蔬菜為主。但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日人移民均被遣送回國,其所有耕地已由政府接收成為台糖農場,或放租給當地農民耕種。小野澤後來病歿,葬於此地,其墳地因輾轉售與李福家族,經闢建為住宅,並挖出指骨,李家將遺骨存置骨罈安置虎尾納骨塔,民國八十年間小野澤妻之姪孫輩來台尋訪,將骨罈帶回日本,公所曾給予協助,特向當時鎮長張世和先生表示感謝。(在此還訪談到一則有關小野澤的故事:話說小野澤妻之姪孫輩來台尋訪,是因為小野澤之魂魄透過託夢給其姪孫輩,向其述說自己的遺骨埋於台灣雲林虎尾鎮墾地里,而且其姪孫輩尋獲後,就用手槍裝起小野澤之指骨射向日本方向,代表其魂魄回歸日本祖國。)
◎海墘厝:
居民原 居於彰化海墘厝,約大正十年(1921)時,洪水為患,房舍被沖毀,才遷來此地,成為大地主黃朝深的佃農,初期僅有八、九戶,他們就以原鄉的地名來命名,居民以蔡、林兩姓為主。目前有居民一鄰,主要種植花生、稻米,若家中勞力充足,則從事利潤較高的藥草種植。
所以墾地可以說是佃農的故鄉,初期到墾地打拼的都是困苦家庭,只求一餐溫飽,一直到光復後,民國38年實施三七五減租,42年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後,才使佃農們搖身一變為自耕農,開始擁有自己的田地和夢想,所以在墾地這邊所展現出來的都是很刻苦耐勞的農村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不曾了解到 無條件的愛
才是至高無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