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虎尾社區-墾地社區

http://www.huwei.gov.tw/form/index-1.asp?m=2&m1=20&m2=154&id=287
墾地社區
*
墾地社區之內容

(一)墾地社區簡介

網址http://sixstar.cca.gov.tw/blog/bear6710
理事長黃  魚電話0920578221
常務監事王德旺電話 
總幹事陳俊雄電話0937671127 
聯絡人陳俊雄
聯絡電話0937671127 / 05-6325116
傳真 
聯絡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墾地里49之1號
e-mailbigbear6312@hotmail.com
行政區域虎尾鎮
社區戶數364戶
社區人口數1193人
社區簡介墾地社區由墾地、海墘厝、光復庒三個聚落組成,位於虎尾鎮的西北邊,雖然面積居全虎尾鎮之冠,但人口卻不多,居民皆是四處而來的移民,所以社區僅有364戶人家,姓氏卻高達34種,與本省特有的"獨(單)姓压頭"形成強列對比。

(二)地理位置

  虎尾鎮位居雲林縣中部,東接斗六市、西鄰土庫鎮、南接斗南鎮及大埤鄉(以虎尾溪為界),北鄰崙背鄉、二崙鄉、西螺鎮、莿桐鄉(以新虎尾溪為界)。墾地社區則位於虎尾鎮西北角。

(三)社區特色

1.人文:

(1) 墾地里地名沿革:

  墾地社區開發之前「溪埔」是共別名,據耆老表示明清時期有三戶人家居位於此,亦有人稱呼為「三寮」,明治四十二年(1909)屬於土庫支廳大墩仔區大邱田東堡大墩仔庄,大正九年(1920)劃歸屬台南州虎尾郡虎尾街大屯子段12番地,國民政府改稱「墾地里」,包括墾地、海墘厝、光復庄,目前戶數364戶,人口1193人(98年7月)

(2) 墾地里的歷史:

  本里為典型的移民社會,日治時期為大地主的請墾地並有日本移民村的設置。光復後,又招募墾民前來開發原日本移民村所遺留的農地。

◎大地主黃茂盛招佃墾地:

  據里民李福及黃魚所言:墾地原本只是一片荒野,最早於清代有三兄弟來此養豬,起三間草寮,所以稱「三寮」,大肚鄉人黃茂盛﹙虎尾台西客運創辦人黃朝深之父﹚押煙到北港販賣經過溪埔,看見荒地遼闊平坦乃招佃開墾,初因荒蕪難墾,前三年免租以利招佃,並在田野蓋起長隴的「竹管厝」供佃農居住(據說每戶皆為五間房的竹管屋)。當初為了解決三年輪作缺水問題,增開鑿和順圳引新虎尾溪水灌溉。不數年間,化草萊為良田,竟達五百餘甲。目前「竹管厝」都已翻修改建,不見遺跡,但墾地里住屋都一隴一隴排列整齊,道路成棋盤型交錯,可見其時狀況。而招佃農民來自四週鄰鄉-土庫、崙背、二崙,也有遠從他縣而來,所以居民各姓都有,364戶中姓氏卻高達3 4種。訪談耆老後得知,日據時代土地共有:黃朝深、土庫林庭訓、西螺詹福壽、日本人小野澤四位股東,

◎日本移民村(今光復庄)

  日本政府為推行同化政策,使日本農民得插足於台灣農村,墾地因較晚開發,荒野無主,昭和時期也曾招募農民到此開墾,當時有春日移民村,位於新虎尾溪河川新生地,建立於一九三八年(昭和十三年)移民有五十六戶、二四五人,稱「松園」、「梅園」、「竹園」(今第9、10、11鄰):包括松園聚落(今虎尾鎮墾地里光復庄,設立於昭和13年,23戶共77人)、竹園聚落(今虎尾鎮墾地里光復庄,設立於昭和13年,8戶共32人)、梅園聚落(今虎尾鎮墾地里光復庄,設立於昭和15年,25戶共136人),並有一官方代表小野澤先生負責管理及會計工作。開墾土地 總面積為三二三甲,種植作物以稻水、甘藷、豆類、蔬菜為主。但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日人移民均被遣送回國,其所有耕地已由政府接收成為台糖農場,或放租給當地農民耕種。小野澤後來病歿,葬於此地,其墳地因輾轉售與李福家族,經闢建為住宅,並挖出指骨,李家將遺骨存置骨罈安置虎尾納骨塔,民國八十年間小野澤妻之姪孫輩來台尋訪,將骨罈帶回日本,公所曾給予協助,特向當時鎮長張世和先生表示感謝。(在此還訪談到一則有關小野澤的故事:話說小野澤妻之姪孫輩來台尋訪,是因為小野澤之魂魄透過託夢給其姪孫輩,向其述說自己的遺骨埋於台灣雲林虎尾鎮墾地里,而且其姪孫輩尋獲後,就用手槍裝起小野澤之指骨射向日本方向,代表其魂魄回歸日本祖國。)

◎海墘厝:

  居民原 居於彰化海墘厝,約大正十年(1921)時,洪水為患,房舍被沖毀,才遷來此地,成為大地主黃朝深的佃農,初期僅有八、九戶,他們就以原鄉的地名來命名,居民以蔡、林兩姓為主。目前有居民一鄰,主要種植花生、稻米,若家中勞力充足,則從事利潤較高的藥草種植。 
  所以墾地可以說是佃農的故鄉,初期到墾地打拼的都是困苦家庭,只求一餐溫飽,一直到光復後,民國38年實施三七五減租,42年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後,才使佃農們搖身一變為自耕農,開始擁有自己的田地和夢想,所以在墾地這邊所展現出來的都是很刻苦耐勞的農村精神。

(3) 社區信仰:

墾地里--伍府千歲及玄天上帝

海漧厝—聖媽宮

光復庄—泰安宮

(4) 傳統技藝:

1.宋江陣

2.布袋戲

3.曾經出現在墾地,但目前已失傳的傳統技藝

◎北管戲--「墾地班」

虎尾二哥 鶴拳

2.地

(1) 面積:

  扣除中部科學園區虎尾基地98公頃及高鐵虎尾車站特定區200公頃後,土地面積約1000餘公頃,

(2) 自然環境 

(a)地形地質和氣候:

  本社區位於台灣西部嘉平原,土地平坦地勢由東向西傾斜,最高標高24公尺,最低12.5公尺,土壤是粘板岩老沖積土,此類土壤以濁水溪沖積物沈澱經久遠年代而成,排水不完全,但土壤尚稱肥沃,氣候屬本省西部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雨量介於1200~1500mm,雨期自四、五月開始,七、八、九三個月為長雨期,其中八、九月為颱風期,降雨量為全年的80%,而冬季則較乾旱。每年10月至翌年3月為東北季風季節。

(b)生態資源:

  墾地社區擁有廣闊的平原面積達1,000餘公頃,及村後有新庒大排水溝和縱橫農田間的嘉南大圳龍岩線、新庒線等水利資源,因此凡多低海拔的動植物會在本社區出現,甚至有人在已廢棄的台糖實驗改良場內見過錦蛇、貓頭鷹等位於食物鏈項端物種,證明改良 場內豐富之生物多樣性,夏季也可以在新庒大排進入海漧厝處看到許多螢火蟲。

3.景

◎歷史的古宅:

1.廖懋場祖宅

目前最古老古厝是村民廖懋場祖宅,屋齡約80年,為其祖廖向所建,費時一年有餘,是閩南式三合院,爲全磚造(當時磚造不多見)屋脊飾有陶瓷花磚,屋況良好。正門廳堂上書「瑞氣滿堂」,左右聯嵌刻「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詩耕田」,門楣橫聯是「田可耕兮書可讀」,充分表現出樸實農戶晴耕雨讀,詩禮傳家的古風。東廂也有一聯,上書「芝蘭室」,左右聯嵌刻「門庭春暖生光彩」、「田畝年豐樂太平」,門楣橫聯是「蘭桂自呈方」,乃以「芝蘭」寓含家有佳子弟之意,可見廖宅興建時主人的用心。

2.黃宗澤故居

約建於民國40年,黃宗澤為虎尾鎮光復後第一屆鎮長黃祺拔之弟,台西客運創辦人黃朝深之子,墾地初墾大地主黃茂盛之孫。今年68歲,長居美國,一年返鄉一至二 次,黃宅為磚造三合院,正廳樑柱和檐椽都是杉木,壁面拱柱及枋板也是杉木,保存完整。特殊的是進入宅院有古式山門,開在東側青龍位,取「進財之意」。

3.墾地後花園

除了古厝外,和一畝畝的農田之外,再來要介紹的就是墾地的後花園:中部科學園區虎尾園區,佔地98公頃其環境美化成果及夜間安全照明,在晚上茶餘飯後,常可見許多人至中科花園散步、乘涼運動等。

4.產

本社區主要農作物為水稻,為一傳統型態的農村社區,全年生產玉米、葉菜類等,依季節可區分為下:

月份1~23~4610~12
主要作物甜玉米大蒜甘藷甘藷、落花生

花卉產銷班第九班 :本農場全部使用設施生產,並向台糖租地面積約3公頃,位於虎尾中部科學園區旁,主要作物以夏天種蔬果(小番茄花胡瓜),冬天種植花卉(洋桔梗多花菊)外銷。負責人為蔡武吉先生。

(四)社區組織

1.沿革:

(1) 民國82年3月成立,第一屆至第三屆皆由里長兼任理事長。

(2) 民國97年4月由第四屆理事長  黃 魚帶動下重新運作社區。

2.組織:

墾地社區組織圖 

組織圖說明:會員大會、理事會(理事長1人)、監事會(常務監事1人)、總幹事1人、媽媽教室、環保義工、老人會。

(五)社區活動

(1)97年8~12月水保局培根課程完成關懷班和進階班。

(2)98年4月~12月新故鄉社區培力課程,獲A類計劃補助。

(3)98年5月農村再生說明會

(4)98年5月通過環保局「清」「愛」雲林-清淨家園補助社區每月皆有辦理社區環保義工整理家園。

(5)98年7月~8月辦理水保局培根課程之核心班。

(6)98年9月參與雲林縣98年度社區規劃師操作型輔導計畫第一階段獲第一名,第二階段獲第二名

(7)98年~101年辦理~農村再生先期規劃。

(8)98年9月6日辦理父親節活動暨節約能源、節能減碳宣導活動。

(9)社區環保義工52人。


----------------------------
行政院文建會藝文部落格
http://blog.cca.gov.tw/blog/pilika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不曾了解到 無條件的愛
才是至高無上的力量

Plurk

Facebook 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