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353
簡評:不曉得後來四弟有平安回來嗎?那個年代,唯一能期盼的恐怕就是寄詩賦興之中了。
達經四弟從征新畿內亞賦此勗之
作者:張達修
2014 戰爭與災異/戰爭
赤道風狂海水立,長鯨跋浪魚龍泣。飛機潛艇日縱橫,戰局南方此其急。阿連1弱冠能從軍,南行意氣吞風雲。登艦大呼殲敵去,當者披靡血紛紛。炎荒2奮戰幾千里,衝鋒陷陣彈煙裡。朝拔一島夕一城,眼中仇敵惟英美。雌雄大勢已分明,民族3興亡此戰爭。從此乾坤重改造,拚將鐵血換和平。此行身已許君國,忠孝兩全疇4能獨。阿母昇天秘不聞,君知應亦悲風木5。遙望南溟秋又深,戰雲長繫弟兄心。期汝生還歌奏凱,草堂有酒待君斟。
【題解】
本詩為七言古詩,載於《詩報》第305號,昭和18年(1943)11月1日,頁6。本詩為思億征人之作,透過詩題,可知作者懷想的是其四弟張達經,而他人正在新幾內亞的戰線上。
此外,「勗之」是勉勵之的意思,故本詩內容也是作者對弟弟的深切期待,這包含了戮力作戰與生還凱旋等等。此外,詩中還描述,為了讓弟弟能專心於前線,家人不敢報知母喪的消息,從中可以讀出親人之間關懷與戰爭的無奈。
二戰期間,大量臺灣人投身戰場,懷念前線家人的作品,時有所見。然而,在本作發表的昭和18年(1943)11月,英美聯軍已徹底壓制日軍取得制海權,發自後方的郵件已無法海運至南洋前線,換言之人在臺灣的作者,根本無從與身在前線的弟弟取得連繫,透過詩作寄予鼓勵的行為,或許方能稍稍平撫作者心中的不安吧。
此外,「勗之」是勉勵之的意思,故本詩內容也是作者對弟弟的深切期待,這包含了戮力作戰與生還凱旋等等。此外,詩中還描述,為了讓弟弟能專心於前線,家人不敢報知母喪的消息,從中可以讀出親人之間關懷與戰爭的無奈。
二戰期間,大量臺灣人投身戰場,懷念前線家人的作品,時有所見。然而,在本作發表的昭和18年(1943)11月,英美聯軍已徹底壓制日軍取得制海權,發自後方的郵件已無法海運至南洋前線,換言之人在臺灣的作者,根本無從與身在前線的弟弟取得連繫,透過詩作寄予鼓勵的行為,或許方能稍稍平撫作者心中的不安吧。
【作者】
張達修(1905-1983),號篁川,又號篁村。南投縣竹山鎮人,林圯埔公學校畢業。幼時受祖父漢文啟蒙,大正13年(1924)入臺南新化王則修門下。昭和2年(1927)學成返鄉,隨父親張錫勳移居「醉草園」(今南投縣竹山鎮),輾轉於南投各地講授漢學。參與崇文社徵文、《詩報》編輯等漢學活動,昭和11年(1936)入臺灣新聞社,擔任漢文部記者。16年(1941)《臺灣新聞》漢文版廢刊,遂前往中國上海任職世界書局。戰後,任職臺灣省政府,並創立「中興詩社」。著作除《醉草園詩集》外,另有詩稿、文稿存於家,後由子女張振騰、張翠梧出版,合稱《張達修先生全集》。
【注釋】
- 阿連:本指南朝宋文人謝靈運與從弟謝惠連,後為兄弟的代稱。
- 炎荒:南方炎熱荒遠之地,此指新幾內亞島。
- 民族:二戰時日本宣稱揮軍南進,是為排除白人殖民者,解放黃種族群,故此處族群泛指黃種人而言。
- 疇:誰。
- 悲風木:即「風木之悲」,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養的沉痛心情,後多泛指父母之喪的哀痛。
【延伸閱讀】
- 陳步青〈憶征夫〉三首,《詩報》第273號,昭和17年(1942)6月5日,頁16。
(張明權)
----------------------------
行政院文建會藝文部落格
http://blog.moc.gov.tw/blog/pilikang
行政院文建會藝文部落格
http://blog.moc.gov.tw/blog/pilika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不曾了解到 無條件的愛
才是至高無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