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1351
簡評:戰後無國籍的人,何去何從?
過高座感作
作者:林朝琛
2014 戰爭與災異/戰爭
(癸未歲一九四三年,海軍徵用臺灣童豎1為工員,在高座2製飛機。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軍部被解散,遂棄而不顧。此輩為謀生計,不得已團結獵取,以求得飽。顧限于軍,實不擾人民。盜而有道,卒免干禍。游蹤過此,詩以記之。)
【題解】
本詩為五言古詩,收入《灌園詩集》。戰後林獻堂受二二八事件牽連而遭忌,有感政治壓迫日甚,遂於1949年9月,以治療頭部暈眩為由,前往日本就醫且滯留不回,本首作品即為此一旅日時期所作。
自1942年10月到終戰為止,臺灣總督府以海軍軍屬名義,招募13至20歲間的青少年,前往「海軍航空技術廠相模野出張所」擔任學徒工,以半工半讀的方式,投入飛機的生產線中。由於戰爭期間百業蕭條,再加上高薪招募的誘因,臺島俊秀青年報考反應熱烈,前後約有八千四百餘名受聘投入生產工作,而相模野出張所也於1944年4月,正式擴編為「高座海軍工廠」。無奈,隨著戰局嚴峻,這批臺灣少年工待遇日減,甚至在戰後成為無國籍的一群人,只能自力更生,尋求回臺之路。
林獻堂的這首作品,記錄了臺灣少年工,如何在戰後動盪中努力謀生的姿態,也突顯出戰前「日臺一致」口號的虛無,是一首記錄戰後人員復原狀態的重要史料。
自1942年10月到終戰為止,臺灣總督府以海軍軍屬名義,招募13至20歲間的青少年,前往「海軍航空技術廠相模野出張所」擔任學徒工,以半工半讀的方式,投入飛機的生產線中。由於戰爭期間百業蕭條,再加上高薪招募的誘因,臺島俊秀青年報考反應熱烈,前後約有八千四百餘名受聘投入生產工作,而相模野出張所也於1944年4月,正式擴編為「高座海軍工廠」。無奈,隨著戰局嚴峻,這批臺灣少年工待遇日減,甚至在戰後成為無國籍的一群人,只能自力更生,尋求回臺之路。
林獻堂的這首作品,記錄了臺灣少年工,如何在戰後動盪中努力謀生的姿態,也突顯出戰前「日臺一致」口號的虛無,是一首記錄戰後人員復原狀態的重要史料。
【作者】
林朝琛(1881-1956),諱大樁,字獻堂,號灌園,臺中霧峰人。為林文欽的長子,人稱「阿罩霧三少爺」,幼年失恃,由祖母羅太夫人撫養長大,乙未(1895)割臺時全家內渡泉州避難,翌年才回。其後積極參與民族文化相關運動,於明治43年(1910)加入櫟社、大正9年(1920)任新民會會長、大正12年(1923)任《臺灣民報》社長等。著有《海上唱和集》、《東遊吟草》、《軼詩》及《環球遊記》等集,過世後由葉榮鍾編為《林獻堂先生紀念集》,近年中研院更復刊其《灌園先生日記》。
【注釋】
- 童豎:本指兒童、小孩,但因少年工的招募年齡為十三至二十歲,故此處實指青少年而言。
- 高座:指位於日本神奈川縣的高座海軍工廠。
- 人夫:受雇傭的民伕。因少年工受聘資格為軍屬,即軍隊雇傭之人員,故有此言。
- 及齡:到達規定的年齡,即十三至二十歲之間,前後約有八千四百餘人受聘投入工作。
- 昧:不相識;不瞭解。
- 稍拂:稍為違逆、違背。
- 奚論:何論;哪能說。
- 軍糈:軍中糧餉。
【延伸閱讀】
- 傅錫祺〈送倭人返國江韻〉,《鶴亭詩集》。
- 傅錫祺〈慰被驅從軍生還者微韻〉二首,《鶴亭詩集》。
(張明權)
----------------------------
行政院文建會藝文部落格
http://blog.moc.gov.tw/blog/pilikang
行政院文建會藝文部落格
http://blog.moc.gov.tw/blog/pilika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不曾了解到 無條件的愛
才是至高無上的力量